
星期五, 3月 06, 2009
簽

徐冰in沙田
因利成便,參觀了自稱可媲美日本六本木之丘的「城市藝坊」。(題外話︰點解個名可以咁娘﹖﹖為何硬給它叫「藝坊」,慌死人地不知道這是藝術品,加上「城市」這完全沒有內容的主語,名稱方面,可謂零創意。)
當然,在沙田這個面積小巧的雕塑公園,你不會,亦無需要,找到Louise Bourgeois的經典巨型蜘蛛,但這十九件的戶外作品中,真正有趣的作品不多,除了一些本地藝術家值得大家多多捧場外,很多泊來的東西,除了表面上跟香港互動一下,意思意思外,更多是作為拱照「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所應有的藝術氣質」的手段,實質意義不大。對我來說,大陸名牌徐冰以自己「新英文書法」系列的變奏「馬照跑」亦是如是。
根據工作經驗,大部份首次接觸徐冰「新英文書法」的朋友,當「發現」方塊字竟是英文的時候,表情是一個標準的「O咀」,並緊隨著笑容掛面,開心程度不遜於上帝突然開口跟你說︰你今年唔洗交稅。
當然,除了小弟絕不欺場的互動式解說,及傳神演繹之外,能夠顛倒眾生,徐冰的神功板斧才是主因。看到方塊字的外貌下,原來是一個又一個的英文字,對於不懂中文,又嚮往中華文化的老外眼中,怎會不是一個寶藏呢﹖

如果,徐冰的成名作,一九八九年發表,無人讀懂,但人人解讀的代表作「天書」,是因應中國八十年代,外來知識泛濫,體現徐冰對文字及知識體系的鬱悶及厭倦之情 (當然別的解讀方法相當多,在此不述) ;那麼,「新英文書法」則是把藝術的表達及抒發的目的,轉變為更為實用的企圖,正如徐冰後來舉起毛澤東的旗幟︰藝術為人民。
「新英文書法」屬徐冰於九十年中期,赴美發展後,於彼邦發展的一門「手藝」。稱之為一門「手藝」,實非眨意,因為徐冰除了創作作品展覽外,更有系統的在展場中,教育一眾老外如何拆字造字,細心程度,連如何手執毛筆亦照顧到,令人感動不己。其實,發展下去,有全盤系統的「新英文書法」隨時可註冊專利,發展成一門企業。
回到沙田現場,時值黃昏,徐冰的「馬照跑」剛好亮起。老實說,人造石的外貌及發亮的字體,令賣相相當討好,加上文中的馬匹名稱,跟沙田馬場可謂有所呼應,總結下來,徐老板可謂相當稱職。
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把「新英文書法」放置在沙田﹖當年於美國發表「新英文書法」,在文化溶爐的紐約中,自然震撼中外。來到香港的沙田,意義上,此作品可能只是徐老板「新英文書法」這條line的其中一件作品,不過加上一些「沙田」元素。正如,老麥的「將軍漢堡」雖然有日式元素,但始終是漢堡包。
查實,去年回國,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的徐老板,早己離開了「新英文書法」系列。人到中年,五張幾,徐冰回首廿年前的「天書」,創作出人人讀懂,以圖示代替文字的「地書」。不過,作品是好是壞,仍然眾說紛紜。香港找他為沙田創作雕塑,從代表作之一「新英文書法」入手,似又無可厚,說到底,藝術名牌,ie.宣傳易。
話說回頭,「城市藝坊」其實何需強調「藝」﹖藝術should be fun,大家當它是一個供人拍照、嬉戲的地方,咪幾好。正如twins的《女人味》中提及︰「唔好諗得咁深」。
何妨雕塑由郭氏家族磅水,不用納稅人出資。不過,如果你「不幸」是新鴻基的股東,咪當幫自己商場宣傳,或者做下善事,或者整靚個goodwill…….理由你揀啦,不過小小錢,唔係咁都計吓。
王維基︰香港價值的最後反擊 (失敗)
看著他不斷對新聞部施壓,包括批評亞記主播的粧容及衣著,又質疑新聞開支大等等,究竟呢條友係咪咁自大呀﹖
唯另一方面,我跟同版的「愛得蒙多」在他上台當日,卻正密謀sell橋,所以無論他有多囂張,我們其實又暗地裡對他抱著希望。
王維基代表的是香港集體共識中認同及推崇的人格價值︰「smart」、「世界仔」、「叻」、「識搵機會」。當然還包括在李嘉誠故事中發揚光大的(白手興家)精神。
「丟架論」自居,打著奧巴馬式的「change」旗幟,王維基除了改革百年病店亞視外,更重要,這次是一次重新尋回香港定位的行動。
如果這位香港摩西自比李鴻章是可以成立的話,那麼當年的八國聯軍來到二OO八年,就是來自「內地」,以經濟改變意識形態的強大力量。當年變革失敗有賴幽禁光緒,廢除新政的慈禧太后。來到二OO八年,幽禁的王維基是誰﹖
「溫家寶昨日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曾蔭權……當總理提到支持香港措施時,曾特首即時拿出筆記本和筆,記下總理的說話,並說「我一定小心聽清楚」,並回去馬上安排落實各項措施的時間表。」
- 摘自十二月二十日明報「溫總高調挺曾蔭權施政」一文
曾特首化主動為被動,化行動為聽清楚,難怪王維基旗幟鮮明的「維新運動」會失敗告終。
這是二OO八年最令香港人哀傷的一章。
星期日, 12月 28, 2008
樂香園

中環 蛇 竇 樂香園唔洗碟
陳 小 姐 是 中 環 著 名 「 蛇 竇 」 —
— 樂 香 園 茶 餐 廳 的 熟 客 , 每 天 上 班 前 必 到 那 裡 食 早 餐 , 十 多 年 來 風 雨 不 改 。 近 日 非 典 型 肺 炎 令 人 心 惶 惶
。 但 她 每 次 到 樂 香 園 , 卻 見 員 工 工 作 時 不 單 無 戴 口 罩 , 更 沒 有 徹 底 清 潔 盛 載 麵
包 的 膠 碟 , 只 用 布 求 其 一 抹 , 便 用 來 「 服 侍 」 下 一 個
顧 客 , 生 情 況 令 人 擔 憂 。 「 茶 餐 廳 既 衞 生 環 境 , 唔 可 以 同 大 餐 廳 酒 樓 比 , 我 一
向 都 唔 介 意 。 但 宜 家 肺 炎 咁 流 行 , 佢 ( 樂 香 園 ) 都 冇 好 好 搞 吓 衞 生 , 就 係
好 大 問 題 ! 」
跟 進 1 衞 生 惡 劣
上 週 三 下 午 茶 時 間 , 記 者 到 樂 香 園 實 地 視 察 , 只 見 其 門 如 市 , 樓 下 座 位 最 少 有 八 成 坐 滿 。 記 者 發 現 店 內 侍 應 以 至 廚 房 員 工 , 均 無 戴 上 口 罩 。 不 少 顧 客 點 了 菠 蘿 包 和 雞 尾 包 , 侍 應 就 用 鐵 鉗 將 麵 包 放 在 膠
碟 上 , 沒 有 在 碟 上 先 墊 上 餐 巾 , 拿 給 客 人 時 也 無 遮 無 掩 。
約 二 十 分 鐘 後 , 部 分 顧 客 結 賬 離 去 , 侍 應 把 用 過 的 膠 碟 疊 起 放 在 旁 邊 的 銀 色 上 , 其 後 拿 出 一 塊 毛 巾 把 碟 逐 一 拭 抹 。 用 同 一 條 毛 巾 抹 完 全 疊 碟 後 , 另 一 名 侍 應 再 以 這 些 碟 , 盛 載 菠 蘿
包 給 新 食 客 。 假 如 食 客 本 身 有 非 典 型 肺 炎 病 毒 , 與 人 交 談 或 將 吃 剩 的 麵 包 放 回 碟 上 , 飛 沬 已 散 在 膠 碟 表 面 , 成 為 病 毒 散 播 溫 床 。
記 者 走 訪 樂 香 園 鄰 近 翠 華 餐 廳 , 以 及 粉 麵 鋪 麥 奀 記 和 沾 仔 記 , 發 現 店 員 均 戴 上 口 罩 ; 翠 華 店 員 奉 上 麵 包 時 , 麵 包 和 膠 碟 中 間 會 有 餐 巾 , 用 過 的 碟 會 即 時 送 入 廚 房 , 比 較衞生 。
跟 進 2 死 口
唔 認
記 者 與 樂 香 園 負 責 人 鄺 先 生 對 質 , 他 堅 稱 所 有 用 過 的 麵 包 碟 , 都 會 用 滾 水 沖 洗 , 才 給 下 一 位 食 客 。 至 於 為 何 員 工 沒 有 戴 口 罩 , 他 解 釋 是 因 為 「 不 方 便 」 及 「 廚 房 太 焗 」 , 現 會 考 慮 要 求 員 工 戴 口 罩 。
食 物 環 境 衞生 署 發 言 人 表 示 , 食 店 雖 非 肺 炎 高 危 地 點 , 但 該 署 已 去 信 各 食 店 負 責 人 , 呼 籲 他 們 安 排 員 工 佩 戴 口 罩 , 傳 送 食 物 時 將 之 妥 為 蓋 掩 。 據 悉 , 該 指 引 雖 非 強 制 性 , 但 大 部 分 食 肆 均 已 響 應 。
( 黃 傑 瑜 、 李 詠 詩 )
一 代 蛇 竇 樂 香 園
位 於 中 環 威 靈 頓 街 、 鏞 記 酒 家 對 面 的 樂 香 園 茶 餐 廳 , 開 業 至 今 已 有 近 六 十 年 歷 史 , 早 午 均 有 供 應 小 食 如 菠 蘿 包 及 蛋 撻 等 , 方 便 上 班 一 族 在 店 內 作 「 中 場 休 息 」 , 歎 茶 食 餅 兼 傾 偈 , 成 為 中 環 名 聞 遐 邇 的 「 蛇 竇 」 之 一 。
據 悉 , 樂 香 園 有 不 少 名 人 幫 襯 , 如 周 梁 淑 怡 、 林 明 珠 及 藝 人 歐 錦 棠 等 。 今 年 二 月 初 , 民 政 事 務 局 局 長 何 志 平 也 在 樂 香 園 閣 樓 , 招 呼 記 者 飲 奶 茶 咖 啡 。
壹 判 官
如 今 肺 炎 肆 虐 , 即 使 食 環 署 沒 有 嚴 格 規 定 , 食 肆 也 要 自 律 , 保 持 食 物 及 店 內 環 境 生 。 樂 香 園 不 應 「 恃 老 賣 老 」 , 要 提 高
生 水 平 , 才 能 令 客 戶 有 信 心 繼 續 幫 襯 !
評 分 : 劣 劣 劣 劣
星期四, 8月 28, 2008
跟你說聲︰「嗨」
不過,環球健兒們的賽事固然精彩,立會辯論原來亦不毫不遜色,同樣令人肉緊。
肉緊了,是因為笑得太多。
看過有線的立會論壇,除了驚覺時間的無情,讓當年於「龍門陣」笑談風生的徐佩塋,變成一個大師奶外,同樣讓人「驚」的是一眾侯選人。
除了互相攻擊、找喳之外,我實在看不到候選們的遠景,看不到香港的前途~~
情何以堪,九月七日,大家唯有節哀順變。
ps 有天,小弟跟老爸出門上班途中,離遠看到在屋苑連接地鐵站的天橋上,有一個人呆呆地站在天橋的中間,跟離開屋苑的上班族揮手。近一點看,原來是候選人之一湯家樺。或許揮手不是他的擅長,又或者湯實在站了太久,看上去,他竟有點搖搖欲墬,面上的笑容亦好像牽強了些,不過,他仍向我們兩父子笑了一笑,說︰「嗨」。
來位於調景嶺本屋苑拉票,是公民黨穩住中產票源的指定動作,這實在無何厚非,但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平時於太古廣場一同乘升降機上班的他,為什麼突然看起來遙遠了很多﹖
星期日, 8月 03, 2008
保,好保
美國跟其他奉行全民免費醫療制度的西方國家不同,因為政府是\不會為醫療開支付費。既然政府唔肯俾,醫療費用包括醫生人工、藥物費用等當然得有人結賬。在美國,結賬的是保險公司或/及市民(layman付費理由有二︰1.無買保險的人2.保險cover不足)。其他奉行全民醫療保險的歐洲國家雖然跟美國一樣,最終結賬仍是廣大市民(美國人付保費;歐洲國家則納稅),唯中間人卻由「利益」先行的保險公司,換上大公無私、一視同仁的政府(理論上)。
正確點說,米高揭示了美國醫療保險的問題︰1.唔係人人受保,太肥、太瘦都隨時不保;2.申請手術費批核,被保險公司拒絕 3.批咗,但轉頭話你之前有隱瞞病歷。
最無埋的是第二點,原來以金錢的方法,操縱病人得到什麼治療的,不是醫生,而是保險公司。醫生批準了,保險公司可以說︰醫療手法尚屬實驗皆段,唔批!! 如果以後在香港入醫院,做不做手術要由保險公司決定,無錢買保險又無得醫,那可會是什麼世界﹖
這不是行不行福利主義的問題,問題是醫療應是全民共享!! 經稅項集資,由富有的人扶助貧窮的人,雖然看來會令稅項大增,但總比醫療被追求利益的私人機構操控的好!!
(保險公司本賤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早前我買旅遊保險,回港後,才知道遺失手提電話是不受保的。有冇攪錯﹖就是因為怕不見,才買保險嘛!!! 官方的回覆是︰因為手機太易遺失,所以不保!!!奇聞奇聞!)
星期四, 7月 31, 2008
星期日, 4月 27, 2008
看「地方」
小丑+菲倚,很期待。
文化消費,很期待。
上周五,看了一場頗有期望的演出。
最後,期望落空了,但奇怪的是,連憤怒也沒有了,只餘一點傷感及絕望。
沒有對題旨的提煉思考,只有併胋間的浮光掠影。橫向的並置取代了縱向的發掘,留下的是最後的一聲吶喊的空洞。
難道,這是「劇場」的命運嗎﹖
還記得,劇中熱愛文化消費的女主角,重申自己看的是「劇場」。
字面上來看,theatre 只是一個地方。
進入劇場,難道只是來「看」劇場本身﹖我想「看」的,是一個地方的裡面,我想「看」drama。
也許,創作者只是盡其力量,為觀眾創作「劇場」。也許,看一個「地方」,不應有太高的要求。各人關心的、要求的不盡想同。也許,我應該選擇不再看「地方」了。
《改造情人》 質問當代藝術
文:黃傑瑜
香港藝術節除了輸入國外重要的藝術節目,更重要的是為本土中產觀眾開發新的本土或地區性節目,拉攏 及投資藝術界不同單位的合作。隨著政府決心帶起文化工業,加上西九如箭在弦,香港藝術節近年曾多次委約不同單位創作原創音樂劇,期望以這種大眾化的藝術形 式,造就西九軟件的重要構成部分,唯近年的《白蛇新傳》或《留住愛》雷聲雖大,雨點卻小。
今年的委約戲劇節目中,音樂劇缺席,換來的本土節目之一,是翻譯劇《改造情人》。《改》延續兩年前藝術節叫好叫座的《法吻》的班底,演出容易討好觀眾,但以委約節目的角度來說,卻顯得保守兼穩陣。
《改》中,李中全及莊梅岩再次合作。後者今次擔當劇本翻譯,並加進不少本土化的元素。
《改》的劇本由當代美國劇作家尼爾拉畢特於2001年創作。故事講述一名大學生電車男Adam,於 博物館兼職時,邂逅藝術系學生Evelyn。Adam癡戀Evelyn,並願意接受Evelyn的一切「改造」,外表包括衣著、舉止;行為則包括選擇朋 友。當Adam慢慢變成一個Evelyn眼中「更好」的男士時,Adam卻知悉原來自己不過是Evelyn精心策劃的藝術作品,「變身」的「過程」,如衣 服、做愛錄影帶等等,通通成為了Evelyn畢業作品的一部分。
最後一場中,Adam來到了Evelyn的展覽。Evelyn當然堂而皇之地訴說自己的理念,Adam做了「傻仔」,兩人各自表述一輪,在零溝通的情況下分手收場。
不能否認看《改》的時候相當過癮,幽默的對白及處境確能令人發笑,唯看完後,就會感到自己付上數百元,卻原來踩了一個水琑,惡作劇一場。
《改》看似以受害者Adam為出發點,對當代藝術的變形發出批判。唯藝術的評論是主觀的,評論一件藝術,只能搞「個人針對」,所以縱使Evelyn的「作品」確實跨越了道德的界線,唯卻只能是單一事件,要是嘗試從一粒米,看到全世界,這可註定是失敗的。
從這個角度、這個主題來看,劇本缺乏普遍性。在這個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藝術品的世界中,劇本的主張很容易就在「受害者」的設置下,得到觀眾的接納;但細心一想,Evelyn的作品並未能代表整個當代藝術,觀眾只要細心一想,就可避免跌入這個「一竹篙打一船人」的局面。
劇本雖然在充滿設計意味的劇情中,未能對主題提供深入的討論,卻總算提問了什麼是藝術,為了成就藝術是否就可以不顧道德等問題。在這個開放的藝術國度中,我們想想,也許提問比答案來得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改》的風格的確非常適合香港藝術節的觀眾,以男女關係為賣點,以知性的蘇玉華為號 召,以《法吻》的延續之作為亮點。如此知性的形象,在宣傳海報上,甚至讓女主角蘇玉華手執書本,與男主角躺在床上。不過,Evelyn在劇中卻從來沒有拿 起過一本書,海報的設計透露了什麼,大家大可自行參透,本文不贅。
星期三, 4月 16, 2008
星期五, 2月 22, 2008
發生咩事
近來工作量多到令人作嘔,終令小弟今天要留家中休息,狂睡廿多小時,計落,剛剛填補以往OT開夜車,OT嚟做咩呢﹖
忙落偷閒,剛讀到中學同學M的部落中講述阿嬌的文章 (PS. 同學M的文章不錯,不妨一看︰http://luluparadise.mysinablog.com/)
閱畢,究竟阿嬌有咩錯呢﹖
到現在,我也不明白阿嬌犯了什麼錯。拍下來的親密照片,因某君疏忽而外洩,明明是受害人,卻要向各界道歉,令人莫明奇妙。
看阿嬌記招後的蘋果日報,標題是帶有評判性的︰「阿嬌無淚」。難道拍親密照片是罪過﹖明顯不是。首先,拍親密照片無犯法。第二,兩個人關埋房門做什麼東西,也有他們的自由,關外人什麼事﹖
唯這看來不辯自明的真理,在某些人的眼中卻不是如此。竟然有家長撰文「請 阿 嬌 不 要 再 流 眼 淚 扮 可 憐 博 同 情 , 不 是 你 天 真 , 而 是 我 們 天 真 , 竟 然 以 為 你 是 天 使 , 讓 孩 子 們 封 你 做 偶 像 , 以 你 為 榜 樣 。 你 傷 害 了 我 們 的 心 , 我 們 將 永 遠 成 為 陌 路 人 。」還是同事V說得對,找一個廿六、七歲的女人為十三、四歲少女的role model,根本就說不通,究道係d人盲目,定白痴﹖
by the way,已經忍受夠了蘋果日報具道德批判的標題,「阿嬌無淚」之後,又來了個「陳冠希好戲」,師奶埋團喂喂喂才會出現的絮語,竟然主導大眾的價值觀,董橋發生什麼事呢﹖
星期六, 11月 10, 2007
less evil
根據我的朋友,維基百科,提供的資訊,以下為區議會的功能︰
- 就以下項目向政府提供意見:
- 影響地區人士的福利的事宜
- 區內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和使用
- 政府為各區制定的計劃是否足夠及施行的先後次序
- 各區就地區公共工程和社區活動獲得的撥款的運用
- 在就有關目的獲得撥款的情況下,承擔:
- 區內的環境改善事務
- 促進區內文娛康樂活動的工作
- 區內的社區活動。
a. 彭淑儀
b. 陳繼偉
剛收到他們兩位的政綱,投邊個﹖實難說得很。
前者只比小弟年長一年,為民主黨成員,連續當了六年區議員。看倌只消瀏覽一下本屋苑的討論區,會發現有她屢次出賣本屋苑的post,
舉例︰「之前我地屋苑聯同其他屋苑反對74區有1/3休嬉用地被職訓局佔用一事。 我地 彭議員 竟然 "冇為我地屋苑和地區投反對票" ......投反對被佔用的就只有隔離區 何議員......究竟 彭議員 佢知唔知 議員職責係反影民意。佢知唔知自己做緊議員。」
看來,彭議員的政績已經惹來本中產屋苑不少人的不滿,而且,她看來並非住在本屋苑,令人懷疑其能否切實反映本區居民意向。
那另一名住在本屋苑,為非常「惡」的業主委員會的主席陳繼偉,會否是選擇﹖
看來未必。
他的政綱有四點,第一、二點竟然是︰
一︰支持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由普選產生,悍衛人權自由法治。
二︰堅持大市場小政府理念,減輕中產稅務負擔。
看來,他誤會了今次參選的是立法會議員。
另外,他關注的除了是避免興建墳場行人路、解決飄過來屋苑的臭味之外,他會否從大圍看將軍澳的發展嗎﹖區議員與業主委員會應該是互相制衡的,我們需要兩個業主委員會主席的意見嗎﹖而且,陳氏的職業是ceo,有時間來關注並非「門前雪」的東西嗎﹖
不過,彭氏有否多次出賣本屋苑,當然不能盡信一個由業主委員會參予的屋苑網站。而陳氏對整個將軍澳有承擔,現在當然只靠憶測,未能知曉。
難道我只能選一個less evil的﹖
羔羊獅子

很久沒有看過如此精彩的電影。
電影的確引發思考,反戰訊息非常明顯,老闆靚佬湯於TIME所說的︰沒有立場,沒有答案,看來,無非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
由於電影頗為複雜(看令人費解的中文譯名便可略知一二),成文費神,故簡列出以下各不相干的幾點︰
一︰故事絕對有立場。隱喻bush的tom,他飾演參議員向梅大sell新的作戰方案。方案應是電影虛構,正如法庭上,對假設性的問題可以不回答一樣,bush administration 是否如此反應,立場是否exactly如此,觀眾實在不得而知(雖然我覺得係)。所以充其量電影是以戲劇表達了創作人心目中的共和黨人/bush administration。所以,我看,觀賞這種高度政治化的電影,不應全盤接受,但亦不用追問現實美國是否如此,不妨看作是某人的觀點,說到底不過是一套戲,甚至可能是某些人的政治籌碼。
二︰電影的劇本非常好,透視了不同位置的人對出兵的想法︰tom對streep狂sell作戰方案,難忘他的一句︰「呢個時代,你想win定唔win。」好白痴既想法,令人不其然想起印象中的bush。有主線的政治plot(sell方案)外,可喜的是人物亦見血肉,非常立體,如streep演的老記者,在近六十年華的邊緣,反思了自己是否不過是棋子一枚,更出色的是,tom看穿了streep的困境,引誘她站在同一陣線。例子還有很多,有待諸君自行入場發掘。
三︰得知streep想以自己的角度報導這獨家新聞,想在電視上質疑tom的出兵計劃,streep的上司竟抱反對態度,並附以做記者應該客觀等等的老套觀點,這實在令人無從參透。至少在香港,有立場的報導才sell得,我相信,情況在美國應該更加worse。who cares about客觀呢﹖讀緊新聞系的學子也未必賣這個賬。唯一的解釋是streep的上司在報導上有政治上的牽制,不過,看來,此機會甚微。anyway,反正該處境在香港唔work,至少在一系是如此。
四︰選角一流。tom絕對係稱職,令人對tom作為tom的「睇唔過眼」,成功轉移到角色身上。streep的演技無話可說,勁。大部份時間,表現迷惘,無自信,成功演繹一位迷途記者,但訪問時,如遇某些與自己價值觀相違背的情況時,又表現出非常具決心的眼神及語氣,向各位證實,無論幾迷途,都有令記者不轉行的理由。
五︰Robert Redford有一套處女導演作︰ordinary people,講一個america家庭,當年取得小金人最佳導演。小弟於大學library睇過,超正,後來郵購dvd,惜香港無人入貨,各位有機會,記住睇,但唔好問我借。
六︰撇開可以成為民主黨的競逐總統議席的宣傳工具的疑問,電影無疑值得捧場,紮實的劇本造就了一場intelligent的盛宴。
星期二, 10月 30, 2007
懷舊是有理由的

後來,W的靈魂人物、集編導一身的黃智龍決定放下社會題材,開始全力進攻具市場價值的都市戀愛戲劇。多年以來,與流行界合作同時結合聰明而有效的市場策略,無論你喜歡與否,W已經成為近年最成功的商業劇團,是二十多歲、三十出頭一代最心儀的劇團之一,票房好得不得了—滿座不成問題,滿多少場才是關鍵。
黃智龍在場刊中表明《小人國》是「私作品的復刻行動」,並刻意回歸早年小龍刻劃香港社會、香港人的風格。難道《廢柴》重臨?毫無疑問,由十一個各不相干的小段組成的《小人國》,仍然如W大部分作品般,娛樂性非常豐富,保證令你笑餐飽,但對何謂「小人」,《小人國》似乎並無界定,在狂笑的背後,作品的聚焦亦相當模糊。
在演出上,W是無懈可擊的,在三名台柱的班底(即梁祖堯、邵美君及湯駿業)之上,W今次再找來新血,包括前中英劇團演員凌智豪(白只)、去年演藝學院畢業的王曉怡及鄧世昌同台演出。梁邵湯三人演出固然在水準之中(雖然梁在《攣到爆》後,極需一套突破之作),而新加入的白只,亦巧妙借用其肥胖的身驅成功搶去不少風頭。撫心自問,誰人看到白只扮起女人,跳起艷舞,能保持冷靜及批判的心態?咪玩啦。而曾有份演出演藝學院製作的《古園幽夢》及龍文康編寫的《情場響尾蛇》的王曉怡,今次在《小人國》中再次證明絕對有能力再上一層樓。
演出固然好,惟整體脈絡卻非常鬆散。要推敲《小人國》中的「小人」是誰?似乎需要偵探般的頭腦,唯一可以肯定是「小人」跟鵝頸橋底的小人無關。那會是小龍口中香港人某些「劣根性」嗎?說得有點太過了,也許說是香港人某些「缺點」來得合適一點。比較明顯的是「鬼妹仔OL現形記」中的假鬼妹以及「大隻佬健身院貪盡小便宜」中的縮骨大隻佬。然而在「咬字不清餐廳侍應Vs熊貓高官」中講「一輪咀英文」的咖啡店員及熊貓官員之間,究竟編導矛頭指向哪?似乎相當詭秘。想來《小人國》比較像一面香港社會的眾生照妖鏡。
環境造就某地人的共同性格,戲劇能讓人從中看到人物在當中的困境,看到人物性格的形成因素,再看到社會,以小見大,在緊密的結構中看到人生的深度。可惜,在《小人國》中,這些我們都看不到。相對社會背景很重的《廢柴》,《小人國》中的「社會」似乎成為亭台樓閣。也許,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下,何需對這小小瑕疵如此介懷?揭示缺點不為什麼劣根性,事實上亦不過博君一笑,像「基米高襟冰襟冰再襟冰」中,基米高與闊太爭衫之後,何妨跳跳舞,開心開心呢?
再掀開《廢柴》當年的陣容及劇照,主角林澤群尚未發福,蝦頭及梁祖堯還是麟角初露,我發現我還是懷念《廢柴》的W。也許以感性的一幕「香港07之今時唔同往日」為《小人國》結尾的小龍會有同感。
星期日, 10月 28, 2007
星期五, 10月 26, 2007
Capital
星期三, 9月 26, 2007
商場
揮盡每一滴汗水,在足球場上;大聲的討價還價,在菜市場上;大膽的高追,在股票市場上;尤如愛情缺不了熱吻一樣,生活中缺不了「場」,特別是商場。
商場,固名思義,是一個明買明賣的地方。不過這「明」並非完全光明,中間的「暗」,尤如光譜,暗中蘊含不同色溫,細心看,沒有可能遺漏掉的,當然,主動選擇走漏眼,則另作別論。事實上,想世界變得簡單點,又why not呢?
在商場中的太興燒味付出廿蚊,得到的並非只是那三十多片燒得有點焦的叉燒,其實也是買起了背後整個龐大的經纃鏈,這關乎全港市民,甚至自己的飯碗。牽一動全身。
養豬的人把豬賣給經銷商,經銷商賣給叉燒工場,叉燒工場又賣給燒味店或酒樓,再賣給你。你可能不是其中叉燒這經濟鏈中任何一環,但賣車的你,剛開的單可能就來自燒味店少東。叉燒賣不好,你這個月會有一萬五千元的佣金收嗎﹖所以細心想想,這廿蚊雖然與豬肉的成本相距甚遠,但錢還是乖乖的付吧。
中間人從來是香港人最擅長的角色,如果行商場的人可以直接向賣豬肉的人買叉燒,也許過半數的香港人早已失業。當然,這個假設要成立,首先賣豬的要懂得把豬肉燒成叉燒,不過,他可能要多活一世,才可以學好家傳手藝,而且面對香港龐大的叉燒需求,幾個新界的養豬戶即使懂「燒叉」又如何了事﹖還得靠祖國的龐大的養豬集團,所以結論是上述假設毫無根據,零實質貢獻的中間人,繼續找到他優越的位置。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寫一個在商場發生的愛情故事,SHIT。
星期六, 9月 15, 2007
聰明與智慧
彭浩翔絕對是一個擅耍小聰明的導演,但看畢「出埃及記」,看來小聰明不能變成大智慧。
「出埃及記」由此至終,玩的都是「橋」,背後說的乃是「男人仆街,有女就會出軌」的現象。但對此現象形成的因由、人物的發掘均一概欠奉;對人性欠缺體察及關懷,一開始已抱絕望的態度,兩個小時只著重事物的本身,卻沒有看到事物的背後,註定令彭氏的成就僅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