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7, 2008

看「地方」

陳炳釗+龍文康,很期待。
小丑+菲倚,很期待。
文化消費,很期待。

上周五,看了一場頗有期望的演出。

最後,期望落空了,但奇怪的是,連憤怒也沒有了,只餘一點傷感及絕望。

沒有對題旨的提煉思考,只有併胋間的浮光掠影。橫向的並置取代了縱向的發掘,留下的是最後的一聲吶喊的空洞。

難道,這是「劇場」的命運嗎﹖

還記得,劇中熱愛文化消費的女主角,重申自己看的是「劇場」。

字面上來看,theatre 只是一個地方。

進入劇場,難道只是來「看」劇場本身﹖我想「看」的,是一個地方的裡面,我想「看」drama。

也許,創作者只是盡其力量,為觀眾創作「劇場」。也許,看一個「地方」,不應有太高的要求。各人關心的、要求的不盡想同。也許,我應該選擇不再看「地方」了。

《改造情人》 質問當代藝術


文:黃傑瑜

 香港藝術節除了輸入國外重要的藝術節目,更重要的是為本土中產觀眾開發新的本土或地區性節目,拉攏 及投資藝術界不同單位的合作。隨著政府決心帶起文化工業,加上西九如箭在弦,香港藝術節近年曾多次委約不同單位創作原創音樂劇,期望以這種大眾化的藝術形 式,造就西九軟件的重要構成部分,唯近年的《白蛇新傳》或《留住愛》雷聲雖大,雨點卻小。

 今年的委約戲劇節目中,音樂劇缺席,換來的本土節目之一,是翻譯劇《改造情人》。《改》延續兩年前藝術節叫好叫座的《法吻》的班底,演出容易討好觀眾,但以委約節目的角度來說,卻顯得保守兼穩陣。

 《改》中,李中全及莊梅岩再次合作。後者今次擔當劇本翻譯,並加進不少本土化的元素。

 《改》的劇本由當代美國劇作家尼爾拉畢特於2001年創作。故事講述一名大學生電車男Adam,於 博物館兼職時,邂逅藝術系學生Evelyn。Adam癡戀Evelyn,並願意接受Evelyn的一切「改造」,外表包括衣著、舉止;行為則包括選擇朋 友。當Adam慢慢變成一個Evelyn眼中「更好」的男士時,Adam卻知悉原來自己不過是Evelyn精心策劃的藝術作品,「變身」的「過程」,如衣 服、做愛錄影帶等等,通通成為了Evelyn畢業作品的一部分。

 最後一場中,Adam來到了Evelyn的展覽。Evelyn當然堂而皇之地訴說自己的理念,Adam做了「傻仔」,兩人各自表述一輪,在零溝通的情況下分手收場。

 不能否認看《改》的時候相當過癮,幽默的對白及處境確能令人發笑,唯看完後,就會感到自己付上數百元,卻原來踩了一個水琑,惡作劇一場。

 《改》看似以受害者Adam為出發點,對當代藝術的變形發出批判。唯藝術的評論是主觀的,評論一件藝術,只能搞「個人針對」,所以縱使Evelyn的「作品」確實跨越了道德的界線,唯卻只能是單一事件,要是嘗試從一粒米,看到全世界,這可註定是失敗的。

 從這個角度、這個主題來看,劇本缺乏普遍性。在這個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藝術品的世界中,劇本的主張很容易就在「受害者」的設置下,得到觀眾的接納;但細心一想,Evelyn的作品並未能代表整個當代藝術,觀眾只要細心一想,就可避免跌入這個「一竹篙打一船人」的局面。

 劇本雖然在充滿設計意味的劇情中,未能對主題提供深入的討論,卻總算提問了什麼是藝術,為了成就藝術是否就可以不顧道德等問題。在這個開放的藝術國度中,我們想想,也許提問比答案來得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改》的風格的確非常適合香港藝術節的觀眾,以男女關係為賣點,以知性的蘇玉華為號 召,以《法吻》的延續之作為亮點。如此知性的形象,在宣傳海報上,甚至讓女主角蘇玉華手執書本,與男主角躺在床上。不過,Evelyn在劇中卻從來沒有拿 起過一本書,海報的設計透露了什麼,大家大可自行參透,本文不贅。

星期三, 4月 16, 2008

說實話,香港沒有遍地黃金,但絕對充滿機會,機會會否成黃金,這要看閣下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