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8, 2008

樂香園

為紀念一代中環白領蛇竇的落幕,特post小弟於沙士期間,進入一仔的首篇放蛇力作。
時光荏苒,想不到香港經濟現在打回原形。樂香園連碟都懶得唔洗,索性結業了事。

亮點︰當時沙士仍未叫沙士,叫非典型肺炎。




中環 蛇 竇 樂香園唔洗碟


陳 小 姐 是 中 環 著 名 「 蛇 竇 」 — 

— 樂 香 園 茶 餐 廳 的 熟 客 , 每 天 上 班 前 必 到 那 裡 食 早 餐 , 十 多 年 來 風 雨 不 改 。 近 日 非 典 型 肺 炎 令 人 心 惶 惶

 。 但 她 每 次 到 樂 香 園 , 卻 見 員 工 工 作 時 不 單 無 戴 口 罩 , 更 沒 有 徹 底 清 潔 盛 載 麵

 包 的 膠 碟 , 只 用 布 求 其 一 抹 , 便 用 來 「 服 侍 」 下 一 個

 顧 客 , 生 情 況 令 人 擔 憂 。 「 茶 餐 廳 既 衞 生 環 境 , 唔 可 以 同 大 餐 廳 酒 樓 比 , 我 一

 向 都 唔 介 意 。 但 宜 家 肺 炎 咁 流 行 , 佢 ( 樂 香 園 ) 都 冇 好 好 搞  吓 衞 生 , 就 係

 好 大 問 題 ! 」

跟 進 1   衞 生 惡 劣

上 週 三 下 午 茶 時 間 , 記 者 到 樂 香 園 實 地 視 察 , 只 見 其 門 如 市 , 樓 下 座 位 最 少 有 八 成 坐 滿 。 記 者 發 現 店 內 侍 應 以 至 廚 房 員 工 , 均 無 戴 上 口 罩 。 不 少 顧 客 點 了 菠 蘿 包 和 雞 尾 包 , 侍 應 就 用 鐵 鉗 將 麵 包 放 在 膠 

碟 上 , 沒 有 在 碟 上 先 墊 上 餐 巾 , 拿 給 客 人 時 也 無 遮 無 掩 。
約 二 十 分 鐘 後 , 部 分 顧 客 結 賬 離 去 , 侍 應 把 用 過 的 膠 碟 疊 起 放 在 旁 邊 的 銀 色
上 , 其 後 拿 出 一 塊 毛 巾 把 碟 逐 一 拭 抹 。 用 同 一 條 毛 巾 抹 完 全 疊 碟 後 , 另 一 名 侍 應 再 以 這 些 碟 , 盛 載 菠 蘿

 包 給 新 食 客 。 假 如 食 客 本 身 有 非 典 型 肺 炎 病 毒 , 與 人 交 談 或 將 吃 剩 的 麵 包 放 回 碟 上 , 飛 沬 已 散 在 膠 碟 表 面 , 成 為 病 毒 散 播 溫 床 。
記 者 走 訪 樂 香 園 鄰 近 翠 華 餐 廳 , 以 及 粉 麵 鋪 麥 奀 記 和 沾 仔 記 , 發 現 店 員 均 戴 上 口 罩 ; 翠 華 店 員 奉 上 麵 包 時 , 麵 包 和 膠 碟 中 間 會 有 餐 巾 , 用 過 的 碟 會 即 時 送 入 廚 房 , 比 較衞生 。

跟 進 2   死 口

 唔 認

記 者 與 樂 香 園 負 責 人 鄺 先 生 對 質 , 他 堅 稱 所 有 用 過 的 麵 包 碟 , 都 會 用 滾 水 沖 洗 , 才 給 下 一 位 食 客 。 至 於 為 何 員 工 沒 有 戴 口 罩 , 他 解 釋 是 因 為 「 不 方 便 」 及 「 廚 房 太 焗 」 , 現 會 考 慮 要 求 員 工 戴 口 罩 。
食 物 環 境 衞生 署 發 言 人 表 示 , 食 店 雖 非 肺 炎 高 危 地 點 , 但 該 署 已 去 信 各 食 店 負 責 人 , 呼 籲 他 們 安 排 員 工 佩 戴 口 罩 , 傳 送 食 物 時 將 之 妥 為 蓋 掩 。 據 悉 , 該 指 引 雖 非 強 制 性 , 但 大 部 分 食 肆 均 已 響 應 。 

( 黃 傑 瑜 、 李 詠 詩 )


一 代 蛇 竇 樂 香 園

位 於 中 環 威 靈 頓 街 、 鏞 記 酒 家 對 面 的 樂 香 園 茶 餐 廳 , 開 業 至 今 已 有 近 六 十 年 歷 史 , 早 午 均 有 供 應 小 食 如 菠 蘿 包 及 蛋 撻 等 , 方 便 上 班 一 族 在 店 內 作 「 中 場 休 息 」 , 歎 茶 食 餅 兼 傾 偈 , 成 為 中 環 名 聞 遐 邇 的 「 蛇 竇 」 之 一 。
據 悉 , 樂 香 園 有 不 少 名 人 幫 襯 , 如 周 梁 淑 怡 、 林 明 珠 及 藝 人 歐 錦 棠 等 。 今 年 二 月 初 , 民 政 事 務 局 局 長 何 志 平 也 在 樂 香 園 閣 樓 , 招 呼 記 者 飲 奶 茶 咖 啡 。


壹 判 官

如 今 肺 炎 肆 虐 , 即 使 食 環 署 沒 有 嚴 格 規 定 , 食 肆 也 要 自 律 , 保 持 食 物 及 店 內 環 境 生 。 樂 香 園 不 應 「 恃 老 賣 老 」 , 要 提 高 生 水 平 , 才 能 令 客 戶 有 信 心 繼 續 幫 襯 !
評 分 : 劣 劣 劣 劣




星期四, 8月 28, 2008

跟你說聲︰「嗨」

北京奧運當前,香港的立會選舉,頓時變成過街小販,祖國健兒猶如明星出巡,由公仔箱,走到大球場,風頭一時無倆。

不過,環球健兒們的賽事固然精彩,立會辯論原來亦不毫不遜色,同樣令人肉緊。

肉緊了,是因為笑得太多。

看過有線的立會論壇,除了驚覺時間的無情,讓當年於「龍門陣」笑談風生的徐佩塋,變成一個大師奶外,同樣讓人「驚」的是一眾侯選人。

除了互相攻擊、找喳之外,我實在看不到候選們的遠景,看不到香港的前途~~

情何以堪,九月七日,大家唯有節哀順變。

ps 有天,小弟跟老爸出門上班途中,離遠看到在屋苑連接地鐵站的天橋上,有一個人呆呆地站在天橋的中間,跟離開屋苑的上班族揮手。近一點看,原來是候選人之一湯家樺。或許揮手不是他的擅長,又或者湯實在站了太久,看上去,他竟有點搖搖欲墬,面上的笑容亦好像牽強了些,不過,他仍向我們兩父子笑了一笑,說︰「嗨」。

來位於調景嶺本屋苑拉票,是公民黨穩住中產票源的指定動作,這實在無何厚非,但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平時於太古廣場一同乘升降機上班的他,為什麼突然看起來遙遠了很多﹖

星期日, 8月 03, 2008

保,好保

曾經想過,為了解決(當然不是我去解決)香港日益龐大的醫療開支,醫療保險會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但看畢米高摩亞的《美國清一sick檔案》(ps個中文名好得),也許我們要再,想一想。

美國跟其他奉行全民免費醫療制度的西方國家不同,因為政府是\不會為醫療開支付費。既然政府唔肯俾,醫療費用包括醫生人工、藥物費用等當然得有人結賬。在美國,結賬的是保險公司或/及市民(layman付費理由有二︰1.無買保險的人2.保險cover不足)。其他奉行全民醫療保險的歐洲國家雖然跟美國一樣,最終結賬仍是廣大市民(美國人付保費;歐洲國家則納稅),唯中間人卻由「利益」先行的保險公司,換上大公無私、一視同仁的政府(理論上)。

正確點說,米高揭示了美國醫療保險的問題︰1.唔係人人受保,太肥、太瘦都隨時不保;2.申請手術費批核,被保險公司拒絕 3.批咗,但轉頭話你之前有隱瞞病歷。

最無埋的是第二點,原來以金錢的方法,操縱病人得到什麼治療的,不是醫生,而是保險公司。醫生批準了,保險公司可以說︰醫療手法尚屬實驗皆段,唔批!! 如果以後在香港入醫院,做不做手術要由保險公司決定,無錢買保險又無得醫,那可會是什麼世界﹖

這不是行不行福利主義的問題,問題是醫療應是全民共享!! 經稅項集資,由富有的人扶助貧窮的人,雖然看來會令稅項大增,但總比醫療被追求利益的私人機構操控的好!!

(保險公司本賤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早前我買旅遊保險,回港後,才知道遺失手提電話是不受保的。有冇攪錯﹖就是因為怕不見,才買保險嘛!!! 官方的回覆是︰因為手機太易遺失,所以不保!!!奇聞奇聞!)

星期四, 7月 31, 2008

近況

不變萬變、親密無間、老父退休、腦汁乾塘、wall-e好睇、batman好型、電話快down、奧運好煩、工作超忙、專欄無期、cc開波、六彩無望、展覽狂睇、文章狂寫、旅行無期、一聲嘆息

星期日, 4月 27, 2008

看「地方」

陳炳釗+龍文康,很期待。
小丑+菲倚,很期待。
文化消費,很期待。

上周五,看了一場頗有期望的演出。

最後,期望落空了,但奇怪的是,連憤怒也沒有了,只餘一點傷感及絕望。

沒有對題旨的提煉思考,只有併胋間的浮光掠影。橫向的並置取代了縱向的發掘,留下的是最後的一聲吶喊的空洞。

難道,這是「劇場」的命運嗎﹖

還記得,劇中熱愛文化消費的女主角,重申自己看的是「劇場」。

字面上來看,theatre 只是一個地方。

進入劇場,難道只是來「看」劇場本身﹖我想「看」的,是一個地方的裡面,我想「看」drama。

也許,創作者只是盡其力量,為觀眾創作「劇場」。也許,看一個「地方」,不應有太高的要求。各人關心的、要求的不盡想同。也許,我應該選擇不再看「地方」了。

《改造情人》 質問當代藝術


文:黃傑瑜

 香港藝術節除了輸入國外重要的藝術節目,更重要的是為本土中產觀眾開發新的本土或地區性節目,拉攏 及投資藝術界不同單位的合作。隨著政府決心帶起文化工業,加上西九如箭在弦,香港藝術節近年曾多次委約不同單位創作原創音樂劇,期望以這種大眾化的藝術形 式,造就西九軟件的重要構成部分,唯近年的《白蛇新傳》或《留住愛》雷聲雖大,雨點卻小。

 今年的委約戲劇節目中,音樂劇缺席,換來的本土節目之一,是翻譯劇《改造情人》。《改》延續兩年前藝術節叫好叫座的《法吻》的班底,演出容易討好觀眾,但以委約節目的角度來說,卻顯得保守兼穩陣。

 《改》中,李中全及莊梅岩再次合作。後者今次擔當劇本翻譯,並加進不少本土化的元素。

 《改》的劇本由當代美國劇作家尼爾拉畢特於2001年創作。故事講述一名大學生電車男Adam,於 博物館兼職時,邂逅藝術系學生Evelyn。Adam癡戀Evelyn,並願意接受Evelyn的一切「改造」,外表包括衣著、舉止;行為則包括選擇朋 友。當Adam慢慢變成一個Evelyn眼中「更好」的男士時,Adam卻知悉原來自己不過是Evelyn精心策劃的藝術作品,「變身」的「過程」,如衣 服、做愛錄影帶等等,通通成為了Evelyn畢業作品的一部分。

 最後一場中,Adam來到了Evelyn的展覽。Evelyn當然堂而皇之地訴說自己的理念,Adam做了「傻仔」,兩人各自表述一輪,在零溝通的情況下分手收場。

 不能否認看《改》的時候相當過癮,幽默的對白及處境確能令人發笑,唯看完後,就會感到自己付上數百元,卻原來踩了一個水琑,惡作劇一場。

 《改》看似以受害者Adam為出發點,對當代藝術的變形發出批判。唯藝術的評論是主觀的,評論一件藝術,只能搞「個人針對」,所以縱使Evelyn的「作品」確實跨越了道德的界線,唯卻只能是單一事件,要是嘗試從一粒米,看到全世界,這可註定是失敗的。

 從這個角度、這個主題來看,劇本缺乏普遍性。在這個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藝術品的世界中,劇本的主張很容易就在「受害者」的設置下,得到觀眾的接納;但細心一想,Evelyn的作品並未能代表整個當代藝術,觀眾只要細心一想,就可避免跌入這個「一竹篙打一船人」的局面。

 劇本雖然在充滿設計意味的劇情中,未能對主題提供深入的討論,卻總算提問了什麼是藝術,為了成就藝術是否就可以不顧道德等問題。在這個開放的藝術國度中,我們想想,也許提問比答案來得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改》的風格的確非常適合香港藝術節的觀眾,以男女關係為賣點,以知性的蘇玉華為號 召,以《法吻》的延續之作為亮點。如此知性的形象,在宣傳海報上,甚至讓女主角蘇玉華手執書本,與男主角躺在床上。不過,Evelyn在劇中卻從來沒有拿 起過一本書,海報的設計透露了什麼,大家大可自行參透,本文不贅。

星期三, 4月 16, 2008

說實話,香港沒有遍地黃金,但絕對充滿機會,機會會否成黃金,這要看閣下修為。

星期六, 3月 29, 2008

這支刻有「H.K.E.A APPROVED」的計算機,陪我走過會考「會計科」。有誰估到,今天,它竟重出江湖,陪我計算三張趙無極的估價。

星期五, 2月 22, 2008

發生咩事

N世無update個blog,讀者可能已經流失曬,如果咁你都仲睇到呢篇文章,你我可算有緣,可安排面見相聚也。

近來工作量多到令人作嘔,終令小弟今天要留家中休息,狂睡廿多小時,計落,剛剛填補以往OT開夜車,OT嚟做咩呢﹖

忙落偷閒,剛讀到中學同學M的部落中講述阿嬌的文章 (PS. 同學M的文章不錯,不妨一看︰http://luluparadise.mysinablog.com/)

閱畢,究竟阿嬌有咩錯呢﹖

到現在,我也不明白阿嬌犯了什麼錯。拍下來的親密照片,因某君疏忽而外洩,明明是受害人,卻要向各界道歉,令人莫明奇妙。

看阿嬌記招後的蘋果日報,標題是帶有評判性的︰「阿嬌無淚」。難道拍親密照片是罪過﹖明顯不是。首先,拍親密照片無犯法。第二,兩個人關埋房門做什麼東西,也有他們的自由,關外人什麼事﹖

唯這看來不辯自明的真理,在某些人的眼中卻不是如此。竟然有家長撰文「請 阿 嬌 不 要 再 流 眼 淚 扮 可 憐 博 同 情 , 不 是 你 天 真 , 而 是 我 們 天 真 , 竟 然 以 為 你 是 天 使 , 讓 孩 子 們 封 你 做 偶 像 , 以 你 為 榜 樣 。 你 傷 害 了 我 們 的 心 , 我 們 將 永 遠 成 為 陌 路 人 。」還是同事V說得對,找一個廿六、七歲的女人為十三、四歲少女的role model,根本就說不通,究道係d人盲目,定白痴﹖

by the way,已經忍受夠了蘋果日報具道德批判的標題,「阿嬌無淚」之後,又來了個「陳冠希好戲」,師奶埋團喂喂喂才會出現的絮語,竟然主導大眾的價值觀,董橋發生什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