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7, 2008

看「地方」

陳炳釗+龍文康,很期待。
小丑+菲倚,很期待。
文化消費,很期待。

上周五,看了一場頗有期望的演出。

最後,期望落空了,但奇怪的是,連憤怒也沒有了,只餘一點傷感及絕望。

沒有對題旨的提煉思考,只有併胋間的浮光掠影。橫向的並置取代了縱向的發掘,留下的是最後的一聲吶喊的空洞。

難道,這是「劇場」的命運嗎﹖

還記得,劇中熱愛文化消費的女主角,重申自己看的是「劇場」。

字面上來看,theatre 只是一個地方。

進入劇場,難道只是來「看」劇場本身﹖我想「看」的,是一個地方的裡面,我想「看」drama。

也許,創作者只是盡其力量,為觀眾創作「劇場」。也許,看一個「地方」,不應有太高的要求。各人關心的、要求的不盡想同。也許,我應該選擇不再看「地方」了。

《改造情人》 質問當代藝術


文:黃傑瑜

 香港藝術節除了輸入國外重要的藝術節目,更重要的是為本土中產觀眾開發新的本土或地區性節目,拉攏 及投資藝術界不同單位的合作。隨著政府決心帶起文化工業,加上西九如箭在弦,香港藝術節近年曾多次委約不同單位創作原創音樂劇,期望以這種大眾化的藝術形 式,造就西九軟件的重要構成部分,唯近年的《白蛇新傳》或《留住愛》雷聲雖大,雨點卻小。

 今年的委約戲劇節目中,音樂劇缺席,換來的本土節目之一,是翻譯劇《改造情人》。《改》延續兩年前藝術節叫好叫座的《法吻》的班底,演出容易討好觀眾,但以委約節目的角度來說,卻顯得保守兼穩陣。

 《改》中,李中全及莊梅岩再次合作。後者今次擔當劇本翻譯,並加進不少本土化的元素。

 《改》的劇本由當代美國劇作家尼爾拉畢特於2001年創作。故事講述一名大學生電車男Adam,於 博物館兼職時,邂逅藝術系學生Evelyn。Adam癡戀Evelyn,並願意接受Evelyn的一切「改造」,外表包括衣著、舉止;行為則包括選擇朋 友。當Adam慢慢變成一個Evelyn眼中「更好」的男士時,Adam卻知悉原來自己不過是Evelyn精心策劃的藝術作品,「變身」的「過程」,如衣 服、做愛錄影帶等等,通通成為了Evelyn畢業作品的一部分。

 最後一場中,Adam來到了Evelyn的展覽。Evelyn當然堂而皇之地訴說自己的理念,Adam做了「傻仔」,兩人各自表述一輪,在零溝通的情況下分手收場。

 不能否認看《改》的時候相當過癮,幽默的對白及處境確能令人發笑,唯看完後,就會感到自己付上數百元,卻原來踩了一個水琑,惡作劇一場。

 《改》看似以受害者Adam為出發點,對當代藝術的變形發出批判。唯藝術的評論是主觀的,評論一件藝術,只能搞「個人針對」,所以縱使Evelyn的「作品」確實跨越了道德的界線,唯卻只能是單一事件,要是嘗試從一粒米,看到全世界,這可註定是失敗的。

 從這個角度、這個主題來看,劇本缺乏普遍性。在這個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藝術品的世界中,劇本的主張很容易就在「受害者」的設置下,得到觀眾的接納;但細心一想,Evelyn的作品並未能代表整個當代藝術,觀眾只要細心一想,就可避免跌入這個「一竹篙打一船人」的局面。

 劇本雖然在充滿設計意味的劇情中,未能對主題提供深入的討論,卻總算提問了什麼是藝術,為了成就藝術是否就可以不顧道德等問題。在這個開放的藝術國度中,我們想想,也許提問比答案來得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改》的風格的確非常適合香港藝術節的觀眾,以男女關係為賣點,以知性的蘇玉華為號 召,以《法吻》的延續之作為亮點。如此知性的形象,在宣傳海報上,甚至讓女主角蘇玉華手執書本,與男主角躺在床上。不過,Evelyn在劇中卻從來沒有拿 起過一本書,海報的設計透露了什麼,大家大可自行參透,本文不贅。

星期三, 4月 16, 2008

說實話,香港沒有遍地黃金,但絕對充滿機會,機會會否成黃金,這要看閣下修為。

星期六, 3月 29, 2008

這支刻有「H.K.E.A APPROVED」的計算機,陪我走過會考「會計科」。有誰估到,今天,它竟重出江湖,陪我計算三張趙無極的估價。

星期五, 2月 22, 2008

發生咩事

N世無update個blog,讀者可能已經流失曬,如果咁你都仲睇到呢篇文章,你我可算有緣,可安排面見相聚也。

近來工作量多到令人作嘔,終令小弟今天要留家中休息,狂睡廿多小時,計落,剛剛填補以往OT開夜車,OT嚟做咩呢﹖

忙落偷閒,剛讀到中學同學M的部落中講述阿嬌的文章 (PS. 同學M的文章不錯,不妨一看︰http://luluparadise.mysinablog.com/)

閱畢,究竟阿嬌有咩錯呢﹖

到現在,我也不明白阿嬌犯了什麼錯。拍下來的親密照片,因某君疏忽而外洩,明明是受害人,卻要向各界道歉,令人莫明奇妙。

看阿嬌記招後的蘋果日報,標題是帶有評判性的︰「阿嬌無淚」。難道拍親密照片是罪過﹖明顯不是。首先,拍親密照片無犯法。第二,兩個人關埋房門做什麼東西,也有他們的自由,關外人什麼事﹖

唯這看來不辯自明的真理,在某些人的眼中卻不是如此。竟然有家長撰文「請 阿 嬌 不 要 再 流 眼 淚 扮 可 憐 博 同 情 , 不 是 你 天 真 , 而 是 我 們 天 真 , 竟 然 以 為 你 是 天 使 , 讓 孩 子 們 封 你 做 偶 像 , 以 你 為 榜 樣 。 你 傷 害 了 我 們 的 心 , 我 們 將 永 遠 成 為 陌 路 人 。」還是同事V說得對,找一個廿六、七歲的女人為十三、四歲少女的role model,根本就說不通,究道係d人盲目,定白痴﹖

by the way,已經忍受夠了蘋果日報具道德批判的標題,「阿嬌無淚」之後,又來了個「陳冠希好戲」,師奶埋團喂喂喂才會出現的絮語,竟然主導大眾的價值觀,董橋發生什麼事呢﹖

星期六, 11月 10, 2007

less evil

區議會選舉即將來臨,究竟區議員係做咩既呢﹖
根據我的朋友,維基百科,提供的資訊,以下為區議會的功能︰

  • 就以下項目向政府提供意見:
    • 影響地區人士的福利的事宜
    • 區內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和使用
    • 政府為各區制定的計劃是否足夠及施行的先後次序
    • 各區就地區公共工程和社區活動獲得的撥款的運用
  • 在就有關目的獲得撥款的情況下,承擔:
    • 區內的環境改善事務
    • 促進區內文娛康樂活動的工作
    • 區內的社區活動。
    可見區議員是非常down to earth的崗位。
那本人有那些選擇﹖

a. 彭淑儀
b. 陳繼偉

剛收到他們兩位的政綱,投邊個﹖實難說得很。

前者只比小弟年長一年,為民主黨成員,連續當了六年區議員。看倌只消瀏覽一下本屋苑的討論區,會發現有她屢次出賣本屋苑的post,

舉例︰「之
前我地屋苑聯同其他屋苑反對74區有1/3休嬉用地被職訓局佔用一事。 我地 彭議員 竟然 "冇為我地屋苑和地區投反對票" ......投反對被佔用的就只有隔離區 何議員......究竟 彭議員 佢知唔知 議員職責係反影民意。佢知唔知自己做緊議員。」

看來,彭議員的政績已經惹來本中產屋苑不少人的不滿,而且,她看來並非住在本屋苑,令人懷疑其能否切實反映本區居民意向。

那另一名住在本屋苑,為非常「惡」的業主委員會的主席陳繼偉,會否是選擇﹖

看來未必。

他的政綱有四點,第一、二點竟然是︰
一︰支持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由普選產生,悍衛人權自由法治。
二︰堅持大市場小政府理念,減輕中產稅務負擔。

看來,他誤會了今次參選的是立法會議員。

另外,他關注的除了是避免興建墳場行人路、解決飄過來屋苑的臭味之外,他會否從大圍看將軍澳的發展嗎﹖區議員與業主委員會應該是互相制衡的,我們需要兩個業主委員會主席的意見嗎﹖而且,陳氏的職業是ceo,有時間來關注並非「門前雪」的東西嗎﹖

不過,彭氏有否多次出賣本屋苑,當然不能盡信一個由
業主委員會參予的屋苑網站。而陳氏對整個將軍澳有承擔,現在當然只靠憶測,未能知曉。

難道我只能選一個less evil的﹖

羔羊獅子


很久沒有看過如此精彩的電影。

電影的確引發思考,反戰訊息非常明顯,老闆靚佬湯於TIME所說的︰沒有立場,沒有答案,看來,無非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

由於電影頗為複雜(看令人費解的中文譯名便可略知一二),成文費神,故簡列出以下各不相干的幾點︰

一︰故事絕對有立場。隱喻bush的tom,他飾演參議員向梅大sell新的作戰方案。方案應是電影虛構,正如法庭上,對假設性的問題可以不回答一樣,bush administration 是否如此反應,立場是否exactly如此,觀眾實在不得而知(雖然我覺得係)。所以充其量電影是以戲劇表達了創作人心目中的共和黨人/bush administration。所以,我看,觀賞這種高度政治化的電影,不應全盤接受,但亦不用追問現實美國是否如此,不妨看作是某人的觀點,說到底不過是一套戲,甚至可能是某些人的政治籌碼。

二︰電影的劇本非常好,透視了不同位置的人對出兵的想法︰tom對streep狂sell作戰方案,難忘他的一句︰「呢個時代,你想win定唔win。」好白痴既想法,令人不其然想起印象中的bush。有主線的政治plot(sell方案)外,可喜的是人物亦見血肉,非常立體,如streep演的老記者,在近六十年華的邊緣,反思了自己是否不過是棋子一枚,更出色的是,tom看穿了streep的困境,引誘她站在同一陣線。例子還有很多,有待諸君自行入場發掘。

三︰得知streep想以自己的角度報導這獨家新聞,想在電視上質疑tom的出兵計劃,streep的上司竟抱反對態度,並附以做記者應該客觀等等的老套觀點,這實在令人無從參透。至少在香港,有立場的報導才sell得,我相信,情況在美國應該更加worse。who cares about客觀呢﹖讀緊新聞系的學子也未必賣這個賬。唯一的解釋是streep的上司在報導上有政治上的牽制,不過,看來,此機會甚微。anyway,反正該處境在香港唔work,至少在一系是如此。

四︰選角一流。tom絕對係稱職,令人對tom作為tom的「睇唔過眼」,成功轉移到角色身上。streep的演技無話可說,勁。大部份時間,表現迷惘,無自信,成功演繹一位迷途記者,但訪問時,如遇某些與自己價值觀相違背的情況時,又表現出非常具決心的眼神及語氣,向各位證實,無論幾迷途,都有令記者不轉行的理由。

五︰Robert Redford有一套處女導演作︰ordinary people,講一個america家庭,當年取得小金人最佳導演。小弟於大學library睇過,超正,後來郵購dvd,惜香港無人入貨,各位有機會,記住睇,但唔好問我借。

六︰撇開可以成為民主黨的競逐總統議席的宣傳工具的疑問,電影無疑值得捧場,紮實的劇本造就了一場intelligent的盛宴。

星期二, 10月 30, 2007

懷舊是有理由的

文匯藝粹評匯:令人懷舊的W創作社
 
文︰黃傑瑜
說起黃智龍的W創作社,不能不談它的開山作—《廢柴》,小弟一直對它有特別的感情。話說時值2002年,大學畢業生可謂生不逢時。由於經濟低迷,有工開已經偷笑,哪有空計較人工。當年小弟初踏職場,做到死,月薪亦不過七千,實在不無迷途之感。W的《廢柴》捉緊這社會現象,以幾個大學畢業生艱苦創業為主線,在幽默中不失對社會的諷刺,實在頗得小弟共鳴。幾年後,亦難忘劇中人劉騰的一句︰賣咖喱魚蛋,無魚蛋,咪賣咖喱囉。在現時恆生指數徘迴在三萬點的情況下,這種馬死落地行的心態在現在的畢業生之間,已然成為明日黃花。

 後來,W的靈魂人物、集編導一身的黃智龍決定放下社會題材,開始全力進攻具市場價值的都市戀愛戲劇。多年以來,與流行界合作同時結合聰明而有效的市場策略,無論你喜歡與否,W已經成為近年最成功的商業劇團,是二十多歲、三十出頭一代最心儀的劇團之一,票房好得不得了—滿座不成問題,滿多少場才是關鍵。

 黃智龍在場刊中表明《小人國》是「私作品的復刻行動」,並刻意回歸早年小龍刻劃香港社會、香港人的風格。難道《廢柴》重臨?毫無疑問,由十一個各不相干的小段組成的《小人國》,仍然如W大部分作品般,娛樂性非常豐富,保證令你笑餐飽,但對何謂「小人」,《小人國》似乎並無界定,在狂笑的背後,作品的聚焦亦相當模糊。

 在演出上,W是無懈可擊的,在三名台柱的班底(即梁祖堯、邵美君及湯駿業)之上,W今次再找來新血,包括前中英劇團演員凌智豪(白只)、去年演藝學院畢業的王曉怡及鄧世昌同台演出。梁邵湯三人演出固然在水準之中(雖然梁在《攣到爆》後,極需一套突破之作),而新加入的白只,亦巧妙借用其肥胖的身驅成功搶去不少風頭。撫心自問,誰人看到白只扮起女人,跳起艷舞,能保持冷靜及批判的心態?咪玩啦。而曾有份演出演藝學院製作的《古園幽夢》及龍文康編寫的《情場響尾蛇》的王曉怡,今次在《小人國》中再次證明絕對有能力再上一層樓。

 演出固然好,惟整體脈絡卻非常鬆散。要推敲《小人國》中的「小人」是誰?似乎需要偵探般的頭腦,唯一可以肯定是「小人」跟鵝頸橋底的小人無關。那會是小龍口中香港人某些「劣根性」嗎?說得有點太過了,也許說是香港人某些「缺點」來得合適一點。比較明顯的是「鬼妹仔OL現形記」中的假鬼妹以及「大隻佬健身院貪盡小便宜」中的縮骨大隻佬。然而在「咬字不清餐廳侍應Vs熊貓高官」中講「一輪咀英文」的咖啡店員及熊貓官員之間,究竟編導矛頭指向哪?似乎相當詭秘。想來《小人國》比較像一面香港社會的眾生照妖鏡。

 環境造就某地人的共同性格,戲劇能讓人從中看到人物在當中的困境,看到人物性格的形成因素,再看到社會,以小見大,在緊密的結構中看到人生的深度。可惜,在《小人國》中,這些我們都看不到。相對社會背景很重的《廢柴》,《小人國》中的「社會」似乎成為亭台樓閣。也許,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下,何需對這小小瑕疵如此介懷?揭示缺點不為什麼劣根性,事實上亦不過博君一笑,像「基米高襟冰襟冰再襟冰」中,基米高與闊太爭衫之後,何妨跳跳舞,開心開心呢?

 再掀開《廢柴》當年的陣容及劇照,主角林澤群尚未發福,蝦頭及梁祖堯還是麟角初露,我發現我還是懷念《廢柴》的W。也許以感性的一幕「香港07之今時唔同往日」為《小人國》結尾的小龍會有同感。

星期日, 10月 28, 2007

華語樂壇經典唱片

寶麗金復黑王版,只係賣四十九元。仲有唐宋詞加解說加寫真加水墨國畫

星期五, 10月 26, 2007

Capital


今晚經過樓下的美聯物業,才知道繼「君臨天下」、「凱旋門」後,香港樓盤又一傑作︰「首都」!!!!!!!!!!!!!!!!!!!!!

自立為都,同圈地有什麼分別﹖簡直是分裂祖國的行為!!!!

而且,咩都呀﹖將軍澳垃圾山﹖看來是丐幫聚集之地。

ps︰幾經辛苦的查證,才發現「首都」實是「日出康城」的一部份,對於這個「日出康城」,原來只知道不在法國康城,誰知,竟是一海之隔的「前」將軍澳夢幻之城。ohhhhhhhhhh。

星期三, 9月 26, 2007

商場

揮盡每一滴汗水,在足球場上;大聲的討價還價,在菜市場上;大膽的高追,在股票市場上;尤如愛情缺不了熱吻一樣,生活中缺不了「場」,特別是商場。

商場,固名思義,是一個明買明賣的地方。不過這「明」並非完全光明,中間的「暗」,尤如光譜,暗中蘊含不同色溫,細心看,沒有可能遺漏掉的,當然,主動選擇走漏眼,則另作別論。事實上,想世界變得簡單點,又why not?

在商場中的太興燒味付出廿蚊,得到的並非只是那三十多片燒得有點焦的叉燒,其實也是買起了背後整個龐大的經纃鏈,這關乎全港市民,甚至自己的飯碗。牽一動全身。

養豬的人把豬賣給經銷商,經銷商賣給叉燒工場,叉燒工場又賣給燒味店或酒樓,再賣給你。你可能不是其中叉燒這經濟鏈中任何一環,但賣車的你,剛開的單可能就來自燒味店少東。叉燒賣不好,你這個月會有一萬五千元的佣金收嗎﹖所以細心想想,這廿蚊雖然與豬肉的成本相距甚遠,但錢還是乖乖的付吧。

中間人從來是香港人最擅長的角色,如果行商場的人可以直接向賣豬肉的人買叉燒,也許過半數的香港人早已失業。當然,這個假設要成立,首先賣豬的要懂得把豬肉燒成叉燒,不過,他可能要多活一世,才可以學好家傳手藝,而且面對香港龐大的叉燒需求,幾個新界的養豬戶即使懂「燒叉」又如何了事﹖還得靠祖國的龐大的養豬集團,所以結論是上述假設毫無根據,零實質貢獻的中間人,繼續找到他優越的位置。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寫一個在商場發生的愛情故事,SHIT

星期六, 9月 15, 2007

聰明與智慧

看彭浩翔的「出埃及記」,想起n年前,在電影雙周刊中,陳可辛以「有小聰明,無大智慧」來概括了香港的電影,同時亦包含對一代香港人的隱喻。

彭浩翔絕對是一個擅耍小聰明的導演,但看畢「出埃及記」,看來小聰明不能變成大智慧。

「出埃及記」由此至終,玩的都是「橋」,背後說的乃是「男人仆街,有女就會出軌」的現象。但對此現象形成的因由、人物的發掘均一概欠奉;對人性欠缺體察及關懷,一開始已抱絕望的態度,兩個小時只著重事物的本身,卻沒有看到事物的背後,註定令彭氏的成就僅限於此。

星期二, 9月 04, 2007

呵屎

小弟自畢業後,於職場已浪盪多年,無論幾日理萬機,小弟都不忘在繁忙的辦公室中做一件事︰呵屎。

當然不在辦公室,而是辦公室的廁所。

要令小弟工作愉快,廁所的質素非常重要,首要是要留得住小弟的pat pat。

工作多年,任職的公司不少,幸而大部份是大公司,它們深知廁所在留住員工的重要性,所以衛生情況都有番咁上下,而小弟不太奄尖的pat pat每次都能極速的起鋼patpat,變為展現寬顏的笑面patpat。

在百忙中,可以有一刻清靜,一刻悠閒,無論是閱讀、胡思亂想或發送短訊(tasty sms),皆是影響工作質素的重要一環,我想大家的patpat也會認同。

patpatS︰認同。

用語

今日跟憤青與vi女看「東京密友」,看完後,無拿拿想起一些無聊的買餸用語。

事緣,小弟還小的時候(唔係個度小),黃媽媽常常著小弟往街市買菜,以便逃過出門之苦。(皆因黃媽極度貪靚,每次出門,均要化行粧,以便靚絕全街市,當大家既焦點自然在小弟(都話咗唔係個度)身上時,黃媽要挺胸公告︰師奶可以是美麗的。)

鑑於黃媽媽並非香港長大,而黃爸爸亦非本地薑,所以小弟由細到大在「用語」方面,均出現異常(即異於常人)的情況,例如膠剪會讀成剪刀。所以,有時黃媽傳授的街市用語,絕非三言兩語可以理解。以下各黃媽傳授的用詞,小弟現今仍感困惑。至於是否黃媽所獨創,還望各方友好指教指教。

一︰瘦肉 (瘦的豬肉)︰無講明豬肉,都會神奇地買到瘦豬肉,莫非瘦係豬的專利﹖咁各位豬排唔洗減肥啦。

二︰煲湯骨︰呢條骨,真係唔煲湯都無用呀!

三︰浸水豆腐︰唔該搵個魚缸去買,唔係名不符實。不過,到少比正名「布包豆腐」踏實一點,試問你有冇見到布包豆腐真係有布包﹖

四︰攪爛豬肉︰百分百肯定是黃媽獨創,因為我想無人會讀成 - 攪「蘭」豬肉。實查小弟買咗咁多年正名叫「免治豬肉」既攪爛豬肉,先知道「攪蘭」係攪爛。根據小弟跟黃媽的一點血脈相連的感應,攪爛係黃媽刻意隱去咗「攪爛」同「豬肉」中間的D字,aka the missing "d".

最令人小弟如墜迷霧的「用語」,莫非是︰

「鐵板豆腐」

唔知有冇豆腐係真係用鐵板方法煮理既呢﹖我都想試下。

星期二, 8月 28, 2007

保育 <--- 如何﹖



何謂保育﹖是否等於挾持碼頭數周﹖是否等於唱幾首具理想色彩的歌曲﹖是否等於由應該對皇后碼頭最無記憶的年輕一輩爭取﹖是否等於搞文化的一定要支持﹖

通通不理,也不理假如來個全民公投,皇后碼頭會得到百分之九十的香港人支持 -- 拆。

梁文道繼早前以辛辣及精闢的筆鋒,以「時間站在我們這邊」質疑了林鄭月娥的公關秀,事隔幾天,曾鈺成於電視發炮,梁文道見狀再發功,寫下以下文章「刁民與良民」,在本人對以上的問題,乃未有定案(其實已有)之際,閱畢梁兄一文,著實令人思考片刻。

正如他的指出︰「原因到底是「本土行動」的說法太深奧,還是大家不願意去聽呢?」不願聽是事實,但最左右大局的,可能是最無聊又最重要的形象問題︰「沒能成功地把論點包裝成容易消化和售賣的信息。」,說到底是保育人士的公關手段太差吧﹖搞什麼挾持﹖還要自我感覺如此良好﹖唉......

------------------------------------------------------------------------------------------------

刁民與良民

拙作〈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刊出之後(《明報》2007 年8 月2 日),幸蒙曾鈺成先生垂注,在亞洲電視的評論節目《你有理講》花了好幾分鐘回應。他先是說: 「唔睇梁先生篇文,我都唔知道原來守住皇后碼頭班後生仔咁有料到喎」,然後對準我說朱凱迪懂波斯文這點,推論「原來要懂波斯文才有資格談保育,那麼全體立 法會議員和全港市民都不能談保育了」。最後,他還加了一個按語: 「既然全港市民會波斯文的人這麼少,那麼是不是就不用搞普選了呢?」

我相 信凡是看過拙作的讀者都知道我的邏輯絕非要先學會波斯文才有關心文物保育的資格,聰明的曾鈺成先生自也不可能誤會這點。我猜他多半只是想用他一貫的幽默手 法帶出另一個很重要的論點: 「本土行動」這幫年輕人的理論太過深奧了,所以市民大眾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因此市民大眾也就很難同意他們的行動了。本來曾先生意在調侃,我是不應該很不 識相地認真回應的,可是他這番言外之意卻又很值得引申探討,所以我們最好還是從他的說法開始,研究一個對香港社會而言相當重要的課題。執筆之際,馬力先生 因病去世的消息剛剛傳出。在香港「愛國愛港」的陣營裏面,馬先生可說是出類拔萃的英才,他的離去不禁令人替這個陣營的未來擔憂,到底「青年民建聯」培養的 接班人現在身在何處?整個「愛國愛港」陣營又有沒有認識到新時代的價值觀,對它有個確切的掌握呢?就以近日的「皇后碼頭事件」為例,《文匯報》的周八駿先 生也已經看到「政治代溝」的問題了(見《文匯報》07 年8 月8 日),民建聯呢?多年以來,蔡素玉議員從樹木的保護一直關心到海港的規劃,而「嫻姐」陳婉嫻投身九龍衙前圍村的重建問題更是少說也有10 年了,為什麼擁有這兩名女將的民建聯不只搶不到近期熱門的「保育」議題主導權,甚至還給人一種反對「保育」的印象呢?何以這兩位議員都曾表態支持「本土行 動」捍衛皇后碼頭的主張,最後卻分別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關鍵投票上棄權和缺席呢?假如我像曾先生一樣,衷心盼望「愛國愛港」力量的壯大,這時候恐怕就不 會把時間花在報端一篇作用不大的文字上了。

其實曾先生還真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有不少市民都覺得「皇后碼頭事件」很無聊。因為這個碼頭既不 優美也沒有太過長久的歷史,更何保存它還會阻礙發展,使得中環的交通更為堵塞。不過,只要稍稍花點工夫看過「本土行動」及其支持者的文章,就該曉得不僅 填海修路與保存碼頭沒有衝突,這座不太起眼的建築更是別有一番歷史價值。關於歷史價值這點,支持政府的市民自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讓大家辯論一番。然而 又有很多人和曾先生一樣,覺得對方的說法太過玄奧抽象,脫離了一般大眾的理解範圍。

回顧整個討論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反對保存碼頭的論 者與對這個課題不感興趣的市民,其實都沒有認真看過聽過另一邊的論據,所以真正嚴肅的論爭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原因到底是「本土行動」的說法太深奧,還是 大家不願意去聽呢?我同意葉秋兄的意見, 「保育」一方的確沒能成功地把論點包裝成容易消化和售賣的信息(見《明報》2007 年8 月3 日論壇版)。可是,我們也不能完全抹煞根本不願意去聽另類意見的可能。

為什麼我們參與辯論,但卻不願去聆聽和理解對手的論據呢?先撇開複雜 的心理因素不談,是不是因為我們已經先把守在皇后碼頭的那群年輕人看成了不用理會的「搞事分子」呢?在香港這塊地方,大家很習慣地把示威集會的人當作「有 破壞沒建設」的搞事分子,動輒批評他們的行為太過激進失去理性。用張健波兄和馬家輝兄的字眼,這種人通常也叫做「刁民」。反過來說,不上街不「搞事」不和 政府對覑幹,最多偶而寫信投訴的則是「良民」了。比起激動的「刁民」, 「良民」不只守秩序,而且還天然地有理性。既然「良民」是理性的,早被預判為不理性的「刁民」的道理還用得覑聽嗎?所以我們在整場「皇后碼頭事件」裏最常 聽見的一句批評就是「都唔知班友搞乜,鰠度搞搞震阻住晒」,一方面不知道那班人在搞什麼,但另一方面卻又可以肯定他們是破壞大局的滋事分子,這不是很奇怪 的邏輯嗎?

曾鈺成先生那番話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一方面似乎代表市民大眾中的「良民」說話: 「我懐都唔明你班人講乜」;同時則在這種代表關係上用言語反過來塑造了典型香港「良民」的形象。這也是我們很常見的論述方式,也就是讓自己先和普羅大眾掛 鹇,再把普羅大眾形容為一種既聽不懂深奧大道理,也不願意去聽懂它的普通人。在過去數十年來,這類「我讀得書少,唔好呃我」的普通人形象不斷重複出現在媒 體之中。談到文化藝術,固然有一些本身飽讀詩書的大人物常把「唔好玩深奧,鱓香港人唔明鮋」奉為金科玉律;至於複雜的公共事務,同樣有很多政客和意見領袖 喜歡把香港人說成一種只是關心個人生活,不想管「政治」更沒興趣去了解它的冷漠「良民」。我不懷疑這種「良民」是昔日香港社會的主流,但我們也應該小心這 種「良民」的形象是怎麼被塑造出來,乃至於被認定是主流的。曾先生那番言論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了,他沒有正面回應對手的論點,卻把注意力放在怎樣拔高對手 的形象,將他們描述成一群脫離大眾的「知識分子」(很有趣的是這4 個字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貶義詞),然後再自比為普羅百姓的一分子,以便製造「你的道理沒人要聽」的效果。

為了豐富我們對這類「香港良民」的 理解,我還可以再引用另一個例子。在各種批評「本土行動」的聲音裏面,有一種常見的說法是這樣的: 「中環舊郵政總局和利舞台不是更有保育價值嗎?為什麼你們當年不站出來,現在卻要去皇后碼頭搞事呢?」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自然是強調年紀的差別,現 在主張保留皇后碼頭的年輕人當年要不是還小,就是根本還沒出生;除非有時光機器,否則你怎樣叫一群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去守衛早已拆卸的郵政總局甚至尖沙嘴火 車站呢?

但這個問題更有趣的地方在於提問者似乎不反對保育的重要,他只不過覺得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應該被保留下來罷了。我建議所有抱持這類想 法的人都該拿這個問題反問自己:如果利舞台、郵政總局和尖沙嘴火車站那麼美好那麼有價值,為什麼當年我不發聲捍衛它們?為什麼當年我不站出來呢?可能的答 案之一就是當年我們並不看重保育的價值。沒錯,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在有機會為利舞台的保存做點事的年代都沒有走出來,所以它只能在一片惋惜聲中消逝 遠去。然而這正好也證明了保育確實是個新觀念新價值(起碼對香港的主流社會而言),所以它是下一代人的目標。

然而,更值得反省的是假如問這 種問題的人當年就很憐惜舊建築舊空間,為什麼那時候他沒有試覑提出過反對的意見?為什麼不願意以行動抗拒當局的行動呢?事實上,這種問題正好折射出「香港 良民」的另一種性格,那就是不要妄圖改變現實,更不要反對當局的作為。如果政府設有某些上達民意的渠道,儘管它的效用成疑,我們也應該好好配合。如果政府 並沒有就覑我關心的議題廣開言路,那我就只好默默認命,承受失落。總之我們不能在一切現存的機制以外說太多話,搞太多行動,否則我們就不是「但求搵兩餐晏 仔」的小市民了。【香港良民考之一】梁文道牛棚書院院長

星期三, 8月 15, 2007

Wild Drink

重量級無聊自製笑話一則︰

a︰喂,不如叫d野飲。
b︰好呀,waiter,please,iwant wild drink。
唔曉中文waiter︰Our drinks are all wild, and you can drink it wildly too.
a︰其實我只係想要盒維他奶啫。SOY BEAN DRINK, pls.

-----------------------------------------------------------------------------------------------

近來養成一個習慣,每朝出門口時,一定拿一盒「野飲」出門口,即係飲品︰有牛奶、朱奶、維奶可供選擇。

「野飲」在本人上述的廢up中,應歸結為「飲品」,屬名詞一類。

但一盒飲品,為什麼會「野」起來﹖難道它也有出軌之心﹖或如上述待應所詮釋,飲品是可以很狂野地喝的﹖(oh, 唔好笑呢,我都覺。)

跟據本人的推敲(咯咯),「野飲」來自「飲野」,即drink something,然後倒置並簡化它,變為「野飲」,其實原句應為︰「個d野。用嚟飲既」,所以大家下次叫「野飲」時,不妨可以試試叫︰「waiter,我想要個d野,用嚟飲既。」

不過,如果他回答︰「哇哈哈」,請不要找我算賬。

ps, 以上純粹爛文一篇,覺得好笑者,請自我檢討。(包括我,呵呵呵。)

夢想成真!!! 期待九月!!!

星期二, 8月 07, 2007

三地版《暗戀桃花源》折射傳統困境

(原刊於八月五日文匯報藝粹版)






文︰黃傑瑜

 正如江濱柳所說︰「好大的上海,我們還能在一起,想不到小小的台北把我們給難倒了。」遺憾是賴聲川的經典戲寶《暗戀桃花源》的主線。中國傳統文化於廿世紀的斷裂,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遺憾的事﹖

 回顧誕生《暗戀桃花源》的時代背景,正如賴聲川於場刊中所言︰「《暗戀桃花源》是台灣八十年代獨有 的產物。」兩岸正逐步開放,每一個外省人回望隔絕了四十年的彼岸,心中藏著的正是一座桃花源。勿容置疑,創作具有濃厚的時代背景。不過,《暗戀桃花源》能 夠成為華文戲劇的經典,遠非只限於指涉台灣,而是當中所呈現的傳統中國文化的混雜性。這次香港話劇團找來中國國家話劇院和賴聲川合作一個兩岸三地版,語言 的混雜性更突顯了劇本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思考。在香港這個華洋雜處的城市中觀賞此劇,亦令觀眾加深對此層次的體會。

 《暗戀桃花源》以兩個劇團爭奪同一個舞台,分別排演《暗戀》及《桃花源》為故事骨幹。一今一 古,兩線平行發展之餘,其實亦互相對照。《暗戀》講述男、女主角(江濱柳與雲之凡)因為中國內戰而分開。江遷台後,屆垂暮之年才能與雲再次相見。《桃花 源》則將陶淵明筆下的故事跟《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戴綠帽事件來個大兜亂。《桃花源》是對《暗戀》的一則明顯寓言,尋尋覓覓只餘空。江濱柳半生留戀舊上海, 卻原來正如舞台上的戲劇一樣,不過是個夢。

 引申開來,何謂中國傳統文化﹖哪裡才能找到﹖可否找到﹖找到了,又是否真正的中國文化﹖兩個故 事折射出來的中國印象都令人再三回味。《桃花源》表面上取材自傳統,混合了兩個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再以一桌兩椅及混合傳統京劇造手身段演出,但骨子裡卻 是混合了西方喜劇元素。加上今次由香港話劇團負責該部分,賴聲川大膽從與演員的即興創作中,JAM出不少港式對白及笑料。觀看此部分,正如劇中負責佈景版 的青年,因為對「留白」及「桃樹」的不理解,令其變成一角空白佈景及一顆「逃」出來的樹,啼笑皆非的背後,卻不禁有對傳統文化失落的唏噓。

 《暗戀》呢?表面上以西方戲劇方式演出,但骨子裡卻代表著一個不能追回的舊時代、老思想,也是對 比現在的傳統;導演處處刻意提醒觀眾他們不過是排戲,連劇中人亦被劇中的導演批評他們演不出那個時代的神髓。恰恰劇中這種老土的傳統愛情觀,卻最令現代觀 眾深深感動。技術上,難得兩岸三地版由黃磊及袁泉分飾男、女主角,有效地跟香港觀眾產生距離感。

 《暗戀桃花源》最成功的地方,是對「傳統」沒有表態、沒有成見,而只是將廿世紀中國文化的困境,貼切而又真實地表現出來。它永恆的地方,在於精準地呈現當下,以又悲又喜的手法帶出中國文化在廿世紀的荒謬情景。

 當然,不得不提,香港話劇團連同中國國家話劇院的超班演出,著實令觀眾開懷了一整晚,實為今年迄今為止最為精彩的一台戲。也許對於追求原汁原味的觀眾來說,香港話劇團未必是他們那杯茶,但加入港式元素,實則UPDATE了這經典文本中,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