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24, 2006

content pls

一直以來,對藝術家這三個字無乜好感,但工作關係,久不久也要在半被迫的情況下使用。
竟然什麼是藝術家﹖最簡單的定義是︰做自己野。
所以大家放工以後,也是一個藝術家。

說笑吧
實情是,有需要有一個term叫藝術家嗎﹖

早前,有一名資深的學者,提倡應該讓藝術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
難道立一條法例,禁示歧視藝術家﹖好白痴的想法哦。

被人尊敬,是因為他值得為人尊敬,並非你要尊敬他。

回到稱謂本身,我覺得任何攪創作的人,最基本是要真切的生活,在生活、觀察中提取成一件作品。但問題是很多攪創作的人,也沒有如此做,那配得起藝術家三字嗎﹖

我很喜歡朱銘、齊白石等流,他們為人簡單,取材全部來自生活,是很原始,很簡單的取向。而且,他們由細畫到老,由craftmanship再昇華到藝術的境界,基本功扎實。比起不少攪當代視覺人,連基本功也未練好,就去攪concept,強上億倍,為人亦較真誠。(對著一個手工低劣的作品,你在跟我花天酒地,說你的所謂concept????)

在theatre的領域入面,我是比較相信文本的,或者是中心的idea的。可惜,有很多人還在搞很多形式上的東西,看到這些東西,或者覺得很炫,但實情是缺乏核心創意。例如《萬曆十五年》,我看完第一個感覺是︰看書還好。有一些超越黃仁宇的東西嗎﹖看來沒有﹖所謂用昆曲演釋,不過是玩形式,攪拼貼,對內容沒有更深的發掘,而且,拼貼技倆,近乎夾硬嚟。(當然,如果你係要講,形式等於內容,我唯有閉咀。)

所以,我是比較傾向攪劇本,攪內容的人,只希望他們不會有朝一日絕跡香江。(雖然有如此傾向。)

早前,我看《夜宴》,不斷感到很劇場、很歌劇的感覺,因為當代劇場缺乏核心創意,幾乎很大部份都是二度創作,或攪包裝。但看到《夜宴》觀眾的感覺,看來,普羅大眾還是希望有好的核心創意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