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09, 2005

有西就有九﹖

西九新發展藍圖出籠,除了放棄單一招標,降低住宅用地比率外,文化政策依然交白卷。

一直頗認同胡恩威等主流文化人意見,認為政府在未有軟件的情況下,強行先建硬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將來排什麼節目來吸引香港觀眾或遊客﹖節目有足夠代表性嗎﹖說到尾,一個有遠見的文化政策才是問題的核心。

誠然是對的,但今天於中英的function遇上劇團總經理丁羽,才了解到問題的另一面。

丁 羽當然認同文化政策的重要性,雖然他對於怎樣的文化政策最適合香港並無頭緒,但他認為軟件與硬件的確立和興建是可以同一時間執行的︰「成個西九計劃己經傾咗 十年,就算宜家即刻開始起,都仲要等多十年,實在唔可以再拖。其實政府一直的文化政策都是先起硬件,再用軟件配合,好似大會堂。」

那麼,是政 策已根本性的走錯了方向嗎﹖看來不。放眼其他歐美國家,文化藝術多以商業方法運行,並證實為持之以恒的方法,政府主張hands off,所以根本不存在硬件先,還是軟件先的問題。但香港為何不進行市場化﹖「香港市場太細。」丁羽指出了其中一個原因。「香港有六百萬人,我哋既歡眾只 係得百分之一都唔夠,根本做唔得。人地台灣做巡迴演出,講緊係台北去台南,台南既觀眾唔洗特登去台北睇,但我哋可能只係講緊由沙田去屯門,就係巡廻,(但觀眾少到)仲可 能驚賣唔曬啲飛。」

百分之一這個數字,亦帶出了文化節目缺乏需求的問題來,導火線是香港一直缺乏有系統的藝術教育。「所以文化政策係多方面既,係一個創作方向同創作空間,亦係一個教育問題。但我覺得係可以與硬件同部進行既。」

是先定一個具體政策,還是先落實硬件,才著手解決政策﹖問題是政府一向缺乏遠見,要它製訂一個文化政策,需要多久的時間呢﹖多一個十年、二十年﹖香港還有時間嗎﹖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主要先有政策的文化界人士,其實藏著另一目的︰就是趁西九事件,要求更多的決策權。這無擬是一場權力鬥爭。事件至此,究竟誰的方案是真心為香港,實在不易看清。

唯一清楚的,是要帶領香港尋找一個藝術的發展方向,實在需要一個有魄力、有遠見、有能力團結及組織香港文化界的領袖,可惜至目前為止,我看不到有這樣的一個人存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