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15, 2007

Wild Drink

重量級無聊自製笑話一則︰

a︰喂,不如叫d野飲。
b︰好呀,waiter,please,iwant wild drink。
唔曉中文waiter︰Our drinks are all wild, and you can drink it wildly too.
a︰其實我只係想要盒維他奶啫。SOY BEAN DRINK, pls.

-----------------------------------------------------------------------------------------------

近來養成一個習慣,每朝出門口時,一定拿一盒「野飲」出門口,即係飲品︰有牛奶、朱奶、維奶可供選擇。

「野飲」在本人上述的廢up中,應歸結為「飲品」,屬名詞一類。

但一盒飲品,為什麼會「野」起來﹖難道它也有出軌之心﹖或如上述待應所詮釋,飲品是可以很狂野地喝的﹖(oh, 唔好笑呢,我都覺。)

跟據本人的推敲(咯咯),「野飲」來自「飲野」,即drink something,然後倒置並簡化它,變為「野飲」,其實原句應為︰「個d野。用嚟飲既」,所以大家下次叫「野飲」時,不妨可以試試叫︰「waiter,我想要個d野,用嚟飲既。」

不過,如果他回答︰「哇哈哈」,請不要找我算賬。

ps, 以上純粹爛文一篇,覺得好笑者,請自我檢討。(包括我,呵呵呵。)

夢想成真!!! 期待九月!!!

星期二, 8月 07, 2007

三地版《暗戀桃花源》折射傳統困境

(原刊於八月五日文匯報藝粹版)






文︰黃傑瑜

 正如江濱柳所說︰「好大的上海,我們還能在一起,想不到小小的台北把我們給難倒了。」遺憾是賴聲川的經典戲寶《暗戀桃花源》的主線。中國傳統文化於廿世紀的斷裂,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遺憾的事﹖

 回顧誕生《暗戀桃花源》的時代背景,正如賴聲川於場刊中所言︰「《暗戀桃花源》是台灣八十年代獨有 的產物。」兩岸正逐步開放,每一個外省人回望隔絕了四十年的彼岸,心中藏著的正是一座桃花源。勿容置疑,創作具有濃厚的時代背景。不過,《暗戀桃花源》能 夠成為華文戲劇的經典,遠非只限於指涉台灣,而是當中所呈現的傳統中國文化的混雜性。這次香港話劇團找來中國國家話劇院和賴聲川合作一個兩岸三地版,語言 的混雜性更突顯了劇本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思考。在香港這個華洋雜處的城市中觀賞此劇,亦令觀眾加深對此層次的體會。

 《暗戀桃花源》以兩個劇團爭奪同一個舞台,分別排演《暗戀》及《桃花源》為故事骨幹。一今一 古,兩線平行發展之餘,其實亦互相對照。《暗戀》講述男、女主角(江濱柳與雲之凡)因為中國內戰而分開。江遷台後,屆垂暮之年才能與雲再次相見。《桃花 源》則將陶淵明筆下的故事跟《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戴綠帽事件來個大兜亂。《桃花源》是對《暗戀》的一則明顯寓言,尋尋覓覓只餘空。江濱柳半生留戀舊上海, 卻原來正如舞台上的戲劇一樣,不過是個夢。

 引申開來,何謂中國傳統文化﹖哪裡才能找到﹖可否找到﹖找到了,又是否真正的中國文化﹖兩個故 事折射出來的中國印象都令人再三回味。《桃花源》表面上取材自傳統,混合了兩個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再以一桌兩椅及混合傳統京劇造手身段演出,但骨子裡卻 是混合了西方喜劇元素。加上今次由香港話劇團負責該部分,賴聲川大膽從與演員的即興創作中,JAM出不少港式對白及笑料。觀看此部分,正如劇中負責佈景版 的青年,因為對「留白」及「桃樹」的不理解,令其變成一角空白佈景及一顆「逃」出來的樹,啼笑皆非的背後,卻不禁有對傳統文化失落的唏噓。

 《暗戀》呢?表面上以西方戲劇方式演出,但骨子裡卻代表著一個不能追回的舊時代、老思想,也是對 比現在的傳統;導演處處刻意提醒觀眾他們不過是排戲,連劇中人亦被劇中的導演批評他們演不出那個時代的神髓。恰恰劇中這種老土的傳統愛情觀,卻最令現代觀 眾深深感動。技術上,難得兩岸三地版由黃磊及袁泉分飾男、女主角,有效地跟香港觀眾產生距離感。

 《暗戀桃花源》最成功的地方,是對「傳統」沒有表態、沒有成見,而只是將廿世紀中國文化的困境,貼切而又真實地表現出來。它永恆的地方,在於精準地呈現當下,以又悲又喜的手法帶出中國文化在廿世紀的荒謬情景。

 當然,不得不提,香港話劇團連同中國國家話劇院的超班演出,著實令觀眾開懷了一整晚,實為今年迄今為止最為精彩的一台戲。也許對於追求原汁原味的觀眾來說,香港話劇團未必是他們那杯茶,但加入港式元素,實則UPDATE了這經典文本中,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

星期一, 7月 30, 2007

賴聲川真大師

快點去看,超好看,很有意思。

星期二, 7月 03, 2007

回歸點樣慶﹖

回歸十周年咁大件事,梗係有咁慶攪咁慶

依次有︰
1. 無端拍賣慶回歸

2.土炮1a talkover handover展覽慶回歸
3.十年一遇臨流鳥慶回歸
4.久違fringe club jazz big band慶回歸
5.翅哥Wakeboard慶回歸

6. 七一遊行慶回歸


(ps. 同前老細黎生行咁近,會唔會好易中伏呢。)

7. 回歸自然大澳慶回歸

星期五, 6月 29, 2007

做什麼沙士

剛跟憤青看了不甚了了,主題瞄準香港回歸十週年的「女人本色」。

電影流水賬式的紀錄香港十年大事,整體令人納悶,主線的gigi,其女強人的角色更令人差點悶出個病來。

電影轉瞬即逝,只記得銀幕上播出沙士的片段。

記得沙士剛爆發時,我剛進一仔工作,那時投訴組還是坐在新聞組旁邊,每個記者一個星期只做一版故仔,空間時可去小食部食tea,雖然因為某同事的激昂聲線,耳膜間中受罪,但總結下來,果時真係快活過神仙。

現在回想起來,沙士的印象已十分依稀。最記得的是大家圍埋寫一個「防炎大法」的貼士(那時仍未有沙士這稱號),每人分頭買防沙士用品,我在uny買了濕紙巾,然後打電話給醫生專家等查詢其效用(當然,不是年幾輕輕的)。文章好不好看,我己忘了,但結果,我們竟然被插為何將貼士放頭,應該放在投訴後面云云,結果今人洩氣。

當然,沙士期間,我的出品中,還有應節之選︰樂香園「唔洗碟」故仔。

轉眼己經四、五年,當時投訴組的朋友已各有出路,有人去電台、有人剛從北京回來準備再去雷利,有人去做旅遊版,有人去做年輕樂隊的經理人。

btw, 回想起來,當時年紀輕輕、對新聞零知識的小弟竟然可以接受陳惜姿(當時我不知道她是誰,宜家當然捧住本「天水圍十二師奶」,猛話好睇。)的聘用,並渡過到三個月試用期,果真離奇。

星期四, 6月 28, 2007

李八方,where is the 書?

隔 牆 有 耳 : 回 歸 畫 作 拍 賣

摘自apple 27/6

回 歸 10 周 年 成 為 近 排 「 抽 水 王 」 , 事 無 大 小 都 總 要 同 佢 扯 上 關 係 。 每 隔 一 兩 個 月 就 搞 一 次 拍 賣 會 蘇 富 比 都 唔 執 輸 , 今 個 月 29 號 舉 行 「 世 紀 歸 程 ─ ─ 香 港 回 歸 十 周 年 慈 善 拍 賣 」 , 全 部 30 件 拍 賣 品 都 係 以 香 港 回 歸 做 主 題 , 估 計 總 拍 賣 價 2,700 萬 元 。
蘇 富 比 個 專 家 年 紀 輕 輕 , 依 書 直 說 話 收 藏 呢 畫 就 好 似 珍 藏 一 段 歷 史 咁 , 例 如 全 場 估 值 最 高 、 達 580 萬 至 680 萬 元 《 1984 年 12 月 19 日 》 咁 , 就 以 寫 實 筆 觸 記 錄 簽 署 中 英 聯 合 聲 明 一 刻 , 呢 幅 畫 高 3.7 米 、 闊 6 米 , 出 得 起 價 , 仲 要 有 間 大 屋 先 擺 得 落 。
另 一 幅 估 值 380 萬 元 至 480 萬 元 《 世 紀 大 典 》 , 主 題 係 畫 出 香 港 主 權 交 接 儀 式 , 畫 到 老 董 當 年 好 fit 好 精 神 。 歷 史 無 價 , 呢 批 作 品 價 值 幾 高 見 仁 見 智 。

星期三, 6月 13, 2007

怎樣興奮﹖

今天接受了內地某藝術報章的採訪,算來是第一個坐下來一對一的訪問。

訪問由該報的副老總操刀,第一次認真體現身份對調後的感受,發現當被訪者回答一些超沉悶的答案是,記者急欲睡著的德性,是很容易被看出來的。還好,這倒讓我立即轉換話題。(當然,記者是否感到興趣,亦不難看到。)

問題不甚了了,不過,最後的一個提問卻讓人心驚膽戰。

話說該副老總剛聽完本人廢答了一輪,刻意停頓了一下,煞有介事的把這條準備了很久的問題提出來︰

你覺得xxx對當代中國藝術的興奮點在哪﹖

寂靜~~~~~~~~~~~~~~~~~~~~~

小弟心想︰興奮點﹖G Spot嗎﹖

(當然最後還是勉強的應付過去。)

星期六, 6月 02, 2007

解釋

前幾天,因為母親的忽然轉台(想必是其他師奶都在看),看了幾集《師奶兵團》。
我看過的那一集,講述師奶鄧萃雯,因為丈夫愛上易服跳舞而深感困擾,導致經常忘記東西。鄰居夏雨後來跟她丈夫說起。

夏︰佢有憂慮症。
丈︰唔怪得佢近嚟咁神經質啦。(鬆一口氣)

天呀,鄧萃雯有沒有患上所謂的「憂慮症」,還是會這樣的神經質,為何有一個label就好像讓人釋懷﹖

例子二︰

鄧萃雯直踩丈夫易服跳舞的地方,兩人隨後於家中對質。
丈︰我無易服癖呀,(好像對方應該放鬆),我只是扮女人作為招來。

但「無易服癖」並無改變到他扮女人的事實,為何鄧萃雯應該放鬆呢﹖

人總是渴望一切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可所謂的解釋不過是其他人給的,真正的解釋還是要自己去尋求。

星期四, 5月 31, 2007

Quota

生命太順暢並非好事。惘惘然,好像有不知道幸福的quota何時用光。
也許已經用光,只是你還未察覺吧了~~~
好驚喎。

星期三, 5月 16, 2007

after 17 的 27

朋友聊到陳綺貞的聲音及音樂,有一種難以承受的輕跟敏銳,說得極是,不愧是作詩的。
我想著,覺得陳綺貞像極一爽浪爽口片,薄而脆,卻有點清涼刺激的味道。吃完一口,久久不能忘懷,但想真點,又好像沒有什麼下肚,奇怪奇怪。

星期六, 5月 12, 2007

星期一, 4月 30, 2007

美得夠絕




沒有故事,沒有logic,只有對視覺,對身體語言的追求。
從來對舞蹈沒有好感,因為「無野講」。但今天晚上,林懷民帶領的雲門舞集,再一次讓我改觀。

林懷民,你好野!!!

《白》1、2、3。

太美了。

在數塊長條形白布前起跳的,是八年前的《白1》,是水月式的靜態舞蹈。加上吹笛舞者穿插其中,締造《竹夢》式的意境,在西方主導的現代舞中,雲門再次呈現屬於中國的獨特美學姿態。

而去年的《白2》,則以萬黑叢中一條白為舞台設置,讓穿上白衣舞者,在舞台上跳出對白光的純美追求。無論是打開前幕時,將黑色的布材,以不規則的方式掛在舞台中間,呈現獨特的形態美,抑或是剪影式的燈光設計,又或是舞者的剪影在拉扯地版上的間線,製造出如同織網的效果,這一切、一切,均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而舞者的舞蹈語言,則以充滿勁力的肢體,表現出接近《狂草》,卻更見自由奔放的舞蹈特色。從《白2》中,我們可見溶合太極、拳術及現代舞語言的雲門式訓練更見成熟。

而《白3》與《白2》相反,去掉所有舞台及燈光設置,以純白色的舞台,世界燈,讓雲門的舞者盡情跳舞,而權代敦彥的音樂,亦適時地給予《白3》一種略帶嚴峻及緊張的氛圍,緊扣觀眾的情緒。

舞者的肢體,此起彼落,互相引,那種節奏令人眩目,令我重拾前年在台北看《狂草》時的進入狀態,身體不期然的跟著舞者而轉動。很捧的一種體驗。

記得,前年往台灣訪問林懷民時,他說,他現在這個年幾,就是愛美、純粹的美。沒有追求早前的社會性,追求什麼意義。美,就是全部。《白》三部曲正是如此。

美不單在於肢體上,更重要的是整個意境的營造。而這種空靈的美,正是雲門的招牌特色,美學上與中國傳統山水畫及詩詞相通,是東方美的呈現。

星期六, 4月 28, 2007

星期日, 4月 15, 2007

鞋與拜

所謂塵埃落定,七千二百萬轉眼已過雲煙,從何而來,又往哪去,都不必深究,唯願年尾化作bonus最化算。

星期六,小弟去了藝術館一趟,除了看看親兄的新作外,當然是看那個林風眠展覽。展覽以主題分類,由人物、風景、靜物到仕女等,好處是一目了然,對大眾來說較易入口,但同時卻犧牲了闡述藝術風格形成及轉變的過程,亦無有系統的將作品與藝術本身的人生經歷連繫在一起,失去了借畫識人,進而體現中國廿世紀的巨變的機會。不過,展覽集香港藝術館、上海美術館及某私人藏家的珍藏,全面地展示了林風眠的藝術風景,已叫觀者大開眼界。特別是展出香港藝術館珍藏林氏三十年代的珍貴之作,在歷史內地赤化及文革之後,仍能倖存,可謂難得。更重要是該批紙本作品保存得相當不俗,有幾幅作品連發黃也沒有,如果我要替它們寫condition report,very good一詞可謂用之無愧。

至於親兄有份的那個「不中不英」,有趣是有趣,卻好像徘廻在小情小趣中。不過,展覽的確幾成功,吸引了不少人到來。不過,館方方排的導賞員卻令人咋舌。兩句唔埋就彈今次展覽。「我覺得個logo如果一邊係九宮格,一邊係橫線就好啦。」「其實呢個展覽,展品唔算多,好多地方都好空,其實曬咗唔少地方,好似呢個簡介板上,徐冰既作品,就應該放大佢啦。」

頂,藝術館搞咩呀﹖不是開放到請一個人來踩自己吧﹖這個「藝館阿叔」也真是患了中年危機中常見的「酸葡萄症候群」-- 自已話不了事,就要找機會發洩發洩。看著這個令人納悶的中年阿叔,我唯有跟他說聲bye。

但願永遠不用再say hi。

星期五, 3月 30, 2007

超過一個多月無寫blog了,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

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沒有什麼思想上的衝擊。

愈來愈懶寫野,危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