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01, 2006

看吧!!

好的文章實在太難寫了。

剛發表了好戲量楊秉基的訪問, 不敢說寫得很好(只少文法上己有很多錯處),但總能給讀者多一個角度去看楊秉基這個人。他一個人攪戲,面對眾多責難聲音,他如何自處﹖對讀者來說,我想這是有新聞價值的,而且,他也的確是一個「人物」。

個人來說,本來我也是十分不「老黎」他的演出,但後來接解過他的真人,又看過的他的「陰質教育」,就發現多了其他的東西。

始終,我認為「陰質教育」,雖然在演出上有很多不足,意識上亦可能太過一面倒,or even 不夠深入,但意義在於此劇乃由他跟一大班學生,就他們的經歷、看法,一齊創作出來的,我們看這個作品,不妨用獵奇心態,以看一看這班後生的腦中在想些什麼作為前提。

不夠深入﹖但那些學生真的如此思考,如此認為喎﹖有人說演出膚淺、只餘宣洩性口號。但我說他可能忘記了劇場是怎麼產生的。

說回這個訪問,其實老早之前,在去年的《臥虎與藏龍》的記招上認識了他,加上一路以來,從不同人的口中,己對他大概有了一點了解,訪問起來自然容易入正題,角度亦很輕易就找到。所以,要寫好的訪問,首要的前提,還是對被訪者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link to the article
http://www.wenweipo.com/news.phtml?news_id=YC0607300001&loc=any&cat=232YC&no_combo=1

2 則留言:

月月鳥 說...

一年前
有一位同事在街上遇到楊先生的劇團
回公司和我說:我唔知佢地做緊咩,好無聊
接著,還說:

我覺得最離譜係,楊先生作為導演,點解唔蒲頭,唔知佢喺邊!!!!!!!

訪問時,可有問他??

匿名 說...

JON兄:

可能本著一句說話:我試過失敗,我試過成功,但我未試過放棄。而形成了我的創作路向。

每個演出,每個計劃,每個節目也自有其存在的意義。

做一些大眾始料不及的事,自會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

在非典型肺炎時期,仍上演了"非典型廢人",用戲劇直接回應了專家們、高官們其實也只能對典型事物作出典型的回覆;但一些未典型的事,大家便不懂處理,甚至是粗疏的為這些事下了一個定論。

上演"長毛"的戲,大眾對長毛已有定論,我不想把佢只是偶像化放在台上,讓佢的支持者入到劇場也是陪其吶喊,反對者繼續反對;所以我把大家看不到他的非典型一面放在台上;讓大家看看這硬漢的真性情。當然,你認同,自會叫好;不認同甚至覺得這不是長毛。

在街頭上演戲劇,是一個我們直接回應"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行動;戲劇是集體冒險行動,行動就成為了戲劇的其中一種功能。在街上演出的是"西九龍文娛藝術街"計劃,當然,希望把劇場的演出,來一個街頭版本。劇場的觀眾是主動來看的;街頭則是被動地接觸。

在主動與被動之差異下,主動的人會帶有一種期望而來;例如來看長毛希望見到心目中的長毛,我覺得這只是討好觀眾,戲劇也自然被窄化了。被動的人則在毫無期望的情況下,接觸得到戲劇,對戲劇有個人見解的,一時之間未必接受得到;未有個人戲劇框架的,倒是不用打開自己便能接受了。

三年的"西九龍文娛藝術街"有得有失,我最希望是可以把LIVING NEWSPAPER的劇場形式運用及實踐出來;就像五陵鏡一樣,每日與大眾議事;所不同的是這不會是個人意見節目;而是一個集體議論社會時事的戲劇平台。

作為導演,我蒲頭的次數真的不少的。一套劇上演一百場,我相信連香港話劇團的導演也不會每次出席。只要安排好一切,導演其實應該是已死的。

謝謝JON兄給我一次又一次的再思機會。

也借用你的空間發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