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17, 2009
筲官時光
編輯來郵,叫我在舊生報中,說說現在的近況,近況索然,反而有興趣跟大家敍敍舊,講講在筲官的日子。
我想,我的中學光陰沒有明顯的高潮,亦沒有興奮點,更找不到日本青春漫畫中,令人不禁奔往的夕陽(別笑,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很嚮往這個)。我不是尖子,當然亦不是攪事份子(其實筲官的同學仔普遍也很乖),成績中上,不太突出,亦不算太差。
我想,跟大部份的你、我、他一樣,青春是那來浪費的,套句潮語︰hea也。除了大家共同奮鬥或經歷的會考或A Level外,大家最大的分別,可能就是選擇 hea的地點及事件。
Hea可說是中學時光的精華所在,而且,通常是上課以外的時間,尤其是lunch及放學後。我記得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迷上了美國流行音樂,特別是 R and B(都是因為channel V),有時是鄉謠(天,怎麼一個香港中學生會聽德州音樂﹖), 每天晚上的高潮便是用headphone聽cd,一張cd可以不停聽它一個月,英文都不自覺的-- 勁咗。
為了能夠持續進行(買cd)這神聖的行為,我甘願十六元的大家樂飯錢中的十一元省下,用五元在陰雨操場的小食部,買三文治裹腹,把錢省下。從這事看來,小弟對精神的要求凌駕在食慾的要求上,似乎從青春期開始已見端倪。
現在聽音樂,似乎已經不再神聖,一張CD聽它五次已經很多,更枉論閉眼細意欣賞,這種「頭等艙」享受,似乎離我愈來愈遠,換來的是「經濟艙」式的即食即棄消費模式,一片片的CD,換成摸不到、看不到的電子檔案。
有人說,時間不等人,不過,究竟是你追趕時間,抑或時間追趕你,或者,追來追去的,只有人。
也許是時候,慢活一下,重回筲官時光。
(黑莓手機的紅燈剛閃了一下。)
星期一, 8月 10, 2009
星期四, 8月 06, 2009
星期二, 8月 04, 2009
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製造世界」展覽分別於Arsenale 及Giardini 兩個地方舉行,顧名思義,Arsenale前身是兵工廠,空間闊大,極適合展示大型裝置作品。會場的第一件作品注定給你震撼︰來自巴西Lygia Pape於二OO二年創作的《Web #I,C》,作品於藝術家去世前兩年創作的,是她晚年的代表作。金絲組成方型柱體,從天花版傾瀉而下,在黝黑的房間裡,燈光讓金絲若隱若現。雖然Pape認為藝術不應表達什麼主張,但作品尤如神光降臨,編織了藝術家自己的世界觀,正好與主題呼應,難怪得到今年雙年展特別頒發的「重製世界獎」。
Aleksandra Mir的一百萬張「威尼斯」的名信片
Paul Chan的《Sade for Sade’s Sake》
John Baldessari「包起」Giardini
新加坡館的Ming Wong
日期︰即日至十一月廿二日
地點︰威尼斯Arsenale 及Giardini
票價︰十八歐元
星期六, 8月 01, 2009
華麗上班族的墓誌銘

文:黃傑瑜
原刊文匯報二OO九年七月廿六日
坐在演藝學院歌劇院的中間,戲未開始,舞台上方的屏幕,以台灣人愛用的楷書打出劇名,突然,我心中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究竟這個製作,是香港,還是台灣的?還是,根本不用分?
近年,林奕華已經變成香港劇場界在台灣跟大陸最主要的文化輸出,創作基地已經轉向台灣。兩年多前的《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與台灣一班戲劇畢業生合作,隨後的《水滸傳》及《西遊記》再次與台灣結緣,更找來張孝全等影視劇演員加盟,這次重演的《華麗上班族︰生活與生存》更進一步,找來大姐張艾嘉、鄭元暢及王耀慶,以辦公室生存百態為招徠,鎖定一班有消費力的上班族,更破天荒巡迴內地多個城市。在香港,張艾嘉初登舞台的魅力,讓該劇不用什麼宣傳,三月的首演,售票不久,即賣清光。
林奕華近年創作「兩條腿走路」,港、台兩邊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創作取態,在香港,林與最mass的詹瑞文合作,嘲弄香港人的價值觀及心態;而在台灣,則與彼邦的劇場工作者一同於經典文本中,體現當代的文化及兩性關係。有理由相信,台灣已經取代香港,成為他重要的創作泉源。
林積極跟台灣及大陸融合,他的文章在兩地的發佈率高與廣,最近他的文集《等待香港》系列,更成功登陸內地書店。做藝術文化工作者,最怕觀眾席凋零,這次,任誰也不能不佩服林奕華。
掀開場刊,你會看到林奕華早期在香港的創作,是如何緊扣香港社會:有對教育及考試制度的批判,亦有在《東宮西宮》中對香港政治生態的一番戲謔。《華麗上班族︰生活與生存》與林氏近年於台灣創作的劇目一樣,都呈現「去香港化」的元素,而放眼大中華市場,《華》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題材及內容更顯得具普遍性,背景可以是香港、亦可以是台灣、北京或上海。對於急速都市化的、白領階層日多的內地而言,《華》劇顯示了攻佔大中華演藝市場的文化策略。
故事以剛大學畢業的李想(鄭元暢飾)進入張威(張艾嘉飾)領導的公司開始,亦同時帶觀眾進入這個辦公室的萬花筒,看到一個又一個被辦公室環境異化的人物,故事以李想之死作結,象徵意味不言而喻。
《華》有一個完整劇本,角色是刻畫的中心,但當中有很多處理,亦見林奕華的痕跡,例如角色在群眾中的忽然獨白。
正如他喜愛的作家張愛玲,林奕華是世故、入世的,場景永遠是「現在」、題材永遠是貼身及具新聞性。場刊中,有內地報章稱《華》有「高品味」,演員華美的衣及小資情調是一例,更多是林對物質、地位等世俗的追求,沒有帶過多的批判性,反而是一種同情及憐憫,與愛美的張愛玲如出一轍。試問我等凡夫俗子,誰會想一進劇場,就被打一記耳光,就被人家否定﹖
我最喜歡他毫不迴避作品的娛樂性,所以作品上半場猶如一場又一場的肥皂劇情節,是辦公室百態集成。林以他熟練的劇場技巧,把一場又一場的辦公室政治鋪陳出來,猶如大觀園,可惜情節不算新穎,甚至預計之內,嘻嘻哈哈的一個半小時下來,竟覺有點累。
重要的、具轉折性的「事情」都在下半場發生,包括張威被調職、大偉(王耀慶飾)虧空公款等,都引發起角色關係的變化,張威在最後的晚餐上,乞求共舞的一幕,令人看到一個職場女強人的「小」,縱使一身功名,女人終歸敵不過一個「老」字;大偉玩弄蘇菲,令她甘願犧牲自己婚姻,但到頭來卻慘被玩弄,最後的一聲嚎叫,令人悲嘆。除了冷眼看世事的太子女琪琪(楊淇飾),張與林為每個角色都安排了一個悲劇的結局,儼如在場不少白領的墓誌銘。
有好些人已經指出,作品似乎需要更加凝練及深化,三個多小時的長度並不短,看完也不覺特別「抵睇」。林的作品總讓我想起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散點透視法」,相對西畫的「透視法」,中國畫的焦點更多,更能讓觀眾有自由選擇觀看的角度。《華》如傳統畫卷,人物鋪陳出來,有時缺乏焦點,但同時又任觀者隨心觀看,畫卷是林作為城市觀察者的報告,光怪陸離,但有時背後的千絲萬縷,卻留白處理,觀者似乎需要按自己的人生閱歷加上屬於自己的一筆。
星期日, 6月 07, 2009
好抵!!
心寒《聖荷西謀殺案》
文、攝︰黃傑瑜
原刊六月號MR.
場地提供︰Culture Club (Tel: 2127 7936)
引文︰
優秀的男士,可以有多個觀賞的層次,外表的性感是一種;學識淵博,卻又是另一種,而且更令人激賞。
同樣道理,「驚」亦有多種層次,刀鋒灑血,純粹官能式的驚恐;有餘韻而不寒而慄者,才是「驚」的極致。三月在香港大會堂的劇院上演的《聖荷西謀殺案》,即屬此類高手。雖然打正旗號謀殺案,但舞台上沒有一滴血,換來的,卻是久久不散的震動。對於編劇莊梅岩而言,命案只是一個怖局,骨子裡是對人性陰暗面的探索。香港藝術節中首演口碑載道,旋即重演。在昏黃的酒吧中,莊梅岩和導演李鎮洲跟我們拆解這套話題之作背後的千絲萬縷。
正文︰
《聖荷西謀殺案》講述一名香港女子Sammy(彭秀慧飾)旅遊美國,回港前,探訪美國居住的小學同學Ling(劉雅麗飾),並小住幾天。豈料Sammy的出現引爆了Ling及她丈夫Tang(鄧偉傑飾)之間潛藏的衝突,Sammy的介入亦令她抽身不了,在終極秘密揭曉的時候,死神號角亦適時吹起。
《聖荷西謀殺案》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非女主劉雅麗影后級的演出,冷靜而富有壓迫感,正好把一個控制慾極強的女子如實的演釋出來。「找演員時,最好是找一個,在台上不用怎樣表現,角色已經呈現出來了。」導演李鎮洲說劉雅麗正是這樣的演員。「有一幕,當劉雅麗把丈夫心愛紅酒倒掉時,彭秀慧說,每次在台上看到那時的她,也覺得她很型、很寒。」莊梅岩說。
不過,劉麗雅的「寒」更多來自角色的人性陰暗面,來自三屆香港舞台劇獎得主莊梅岩對人物的發掘。「她跟丈夫的關係中,我最有興趣的是女主角的控制癖。有些夫婦,剛結婚時,兩人顯得獨立,但時間一過去,兩人之間漸見不平衡。是男尊女卑,亦可以是女尊男卑。」作為編劇,她認為當中的抑壓和憤怒,相當有趣,很值得在作品中探討。「我沒有特別想反映什麼男卑女尊,什麼社會現象,但我覺得這種不平衡的關係是有趣的,造成一種爆炸力。」
劇本在莊梅岩2005年獲亞洲文化協會贊助往美國交流時開始蘊釀,當時正如劇中的Sammy一樣,莊回港前,探訪她很久沒見的小學同學。莊坦言那次相處甚好,亦沒有劇中的衝突,「但當時幻想,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故事開始在編劇的腦海中慢慢形成。
遊學美國一年,亦感受良多。「長時間在外地一個人生活,令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觀察,令我思考到自身的身份。」文化上的衝擊促使莊在創作中,對香港人的身份進行探索,劇中一場兩岸三地的華人討論身份,是該劇的一個亮點。「我接觸到的台灣人跟大陸人,他們對身份有很堅定的信念,我是相當欣賞的,有時內地人可能說台灣亂,但亂是結果,但爭取的過程是重要的。反觀香港人可能因為歷史的原因,在這方面頗為順應天命。」
不過對人性心理的探索始終莊最終極的關注,即使劇本開宗明義是謀殺案,觀眾與其花腦汁推理999誰是兇手,不如用心細味角色的深度。「即使是一個謀殺案,但她關注的東西,是人的心理,她不是寫一個偵探故事,她仍貼近她關心的東西︰人,例如在如斯極端的情況下,人跟人的心理會遭到怎樣的扭曲﹖人的性格又會如何﹖」曾導演莊另一作品《法吻》的李鎮洲說。
這劇最重要的是劇本,導演笑說他最重要的任務是「接生」︰「因為最好的東西已經在這裡,別自以為是的去fix。」「我只是提供service,要把自已的ego放低。」即使與演員排戲,李鎮洲亦愛把自己放到最後︰「他們不需要指導,我還要小心不要阻礙他們發揮呢。」
首演口碑載道,莊表示能夠拉攏這三位演員合作,絕對難能可貴。「一來他們每一個都有豐富的舞台經驗,而且也是會自己製作作品的人,他們跟你工作,其實是放棄了很大的話事權,他們願意坐定定,遂句跟你對對白,真的很難得,他們亦十分專業。」
李鎮洲跟莊梅岩均不約而同對重演表示沒有什麼特別的期望,對於他們而言,對人性的探索早已完成,唯心寒的感覺就留待觀眾去感受。
《聖荷西謀殺案》
日期︰八月廿七日至九月六日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
星期二, 5月 26, 2009
Sissel
星期一, 5月 04, 2009
解毒中
在眾多毒文中,我認為最毒的,絕對要數「釋出善意」。已經忘了在哪兒聽過,是大陸﹖還是台灣﹖只知道兩岸互相問候還不夠kind,還要「釋出善意」。政治之下,人類的感覺慘被物化。
善意怎樣釋出,我到現在還不太懂,奧姆真理教可會有頭緒﹖斷估善意作為無形之物,無可能可以在地鐵中釋放吧﹖我估計(因為我未研究)「釋出」語出「release」,但用「表達」會否「無咁怪」﹖或者簡單點,說聲「示好」吧﹖
也許我們可以來一個「淨化中文運動」。讓我們將「解毒」徹底的進行下去。
星期二, 4月 14, 2009
星期五, 4月 10, 2009
聖荷西謀殺案 失去尊嚴的香港人?
文︰黃傑瑜
原刊文匯報二OO九年四月五日
執筆之時,「阿爺」高調公佈要將上海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翌日,香港傳媒立即追訪各政經界人士,祈求聽到令人安心之慰藉。情況令人想到特首早前進京,在領導人面前「聽清楚」卑恭屈膝之態,亦令人想到早前王維基宣稱炮製一個香港人的電視台,卻失敗告終的窘態。
還記得九十年代,香港紙醉金迷,用「阿燦」稱呼內地同胞的含意不語自明。港產片及流行曲更是香港文化優越的最好證明,記得幾年前,鄉下的小妹的床頭還貼滿周慧敏的照片,現在?可能已經換上徐靜蕾或荷里活明星吧。黑白紀錄片中,六十年代香港人白手興家的形象則令人愈看愈陌生。
久未有新作,令人充滿期待的莊梅岩,其藝術節委約作品《聖荷西謀殺案》雖然沒有脫離她最有興趣的人物心理層面,但對香港人的位置,卻作出及時的詮釋。其涵蓋面之廣及深,加上莊氏一貫精彩的人物心理刻劃,實為近年難得佳作。該劇的男主角Tang不啻正是香港人的集體寫照及精神反映。
一句到尾,Tang是失去尊嚴的男人,這亦是他反抗及失控的主要原因。Tang與女主角Ling在美國認識及生活,原職酒吧調酒師的他,婚後「被迫」留在家中,Ling則負責在外搵錢。據喜歡安排及計劃的Ling在劇中解釋,這是因為她搵錢較多,故有此安排。被安排留在家中的Tang並沒有就範,為了體現傳統男性在社會的價值,即事業及財富,他決定四出尋找生意機會,奈何Ling完全不把他的計劃當一回事,男人最忌被人「睇死」,這可說是Tang及Ling衝突的導火線。
說Tang是香港人的反映,是因為莊以一個權力極端傾斜往女方的兩性關係中,體現了香港女性地位愈來愈高、權力愈來愈大的現象,男性則從以往一家之主的角色,慢慢演變為與女性共同參與決策,或者像劇中成為被控制的角色。而Tang向內地居美商人Patrick尋找資金,與現實中香港人的景況亦不謀而合。從服待外資到服待國內資金,近年靠H股的香港人,老闆雖然由紅鬚綠眼變成黃皮膚黑眼睛,但卻有一樣不變的東西。
《聖荷西謀殺案》中第三場正透出玄機。Tang在Ling不知情下,帶Patrick及其太太Zoe回家,恰巧Ling帶了一個台灣朋友阿明回來,兩岸三地在一個美國客廳中相聚。但Tang對此象徵意義不見得有任何興趣,於他而言,能否取得資金才是一切,「身份」並不重要︰「我寧願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這亦是Patrick說香港人「滑頭」的原因。但「滑」來自對現實的無力,正如Tang說︰「掌握一搵可以控制既野,譬如話經濟命脈咁,唔係更加務實咩?」
莊對此現象的斷定,以台灣朋友阿明帶來的窘局作結。「身份問題上的爭論……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浪花,但正正在這小浪花裡,如何掙扎便體現了人性的尊嚴。……你說的是生存,我說的是如何生存得有尊嚴。」
當然,對於生存大過天的香港人,選出一個貪污的總統、混亂的議會,是否真的可以稱為「有尊嚴」,絕對有待商榷,但香港人尊嚴是否日低,莊則借此劇予以明確的肯定。
不過,縱使第三場展示的政治意識,是香港劇作家中少見,但莊最關注的始終是人與人的關係,是角色的心理層次,對大環境的批判不啻是莊開的小差,第四場打後,莊延續其對角色心理的「診斷」。
說成「診斷」並非無因,從病徵中找到病因是醫生的職責,莊亦不例外,可以看出,對於她來說,事出必有因,一對女尊男卑的關係的出現,並非憑空,所以她提供了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結局,為這對男女、為第一至第五場的衝突提供了一個「說法」。雖然我認為「病徵」已很吸引人,「診斷」實在沒有需要,但「醫生」下診斷乃「天職」使然,這亦是莊一貫崇尚理性思辯及邏輯思維的呈現,個人風格也。
觀看《聖荷西謀殺案》不啻滿足了偷窺的慾望,在享受偷窺快感的同時,又看到了香港人的窘態,是這作品最成功的一點,縱使政治並非編劇重點,但莊能對香港的定位,提供及時的詮釋,是此劇最珍貴的地方。
註︰藝術節印行劇本集是為一大妙舉,下年應該繼續。
星期五, 3月 06, 2009
簽

徐冰in沙田
因利成便,參觀了自稱可媲美日本六本木之丘的「城市藝坊」。(題外話︰點解個名可以咁娘﹖﹖為何硬給它叫「藝坊」,慌死人地不知道這是藝術品,加上「城市」這完全沒有內容的主語,名稱方面,可謂零創意。)
當然,在沙田這個面積小巧的雕塑公園,你不會,亦無需要,找到Louise Bourgeois的經典巨型蜘蛛,但這十九件的戶外作品中,真正有趣的作品不多,除了一些本地藝術家值得大家多多捧場外,很多泊來的東西,除了表面上跟香港互動一下,意思意思外,更多是作為拱照「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所應有的藝術氣質」的手段,實質意義不大。對我來說,大陸名牌徐冰以自己「新英文書法」系列的變奏「馬照跑」亦是如是。
根據工作經驗,大部份首次接觸徐冰「新英文書法」的朋友,當「發現」方塊字竟是英文的時候,表情是一個標準的「O咀」,並緊隨著笑容掛面,開心程度不遜於上帝突然開口跟你說︰你今年唔洗交稅。
當然,除了小弟絕不欺場的互動式解說,及傳神演繹之外,能夠顛倒眾生,徐冰的神功板斧才是主因。看到方塊字的外貌下,原來是一個又一個的英文字,對於不懂中文,又嚮往中華文化的老外眼中,怎會不是一個寶藏呢﹖

如果,徐冰的成名作,一九八九年發表,無人讀懂,但人人解讀的代表作「天書」,是因應中國八十年代,外來知識泛濫,體現徐冰對文字及知識體系的鬱悶及厭倦之情 (當然別的解讀方法相當多,在此不述) ;那麼,「新英文書法」則是把藝術的表達及抒發的目的,轉變為更為實用的企圖,正如徐冰後來舉起毛澤東的旗幟︰藝術為人民。
「新英文書法」屬徐冰於九十年中期,赴美發展後,於彼邦發展的一門「手藝」。稱之為一門「手藝」,實非眨意,因為徐冰除了創作作品展覽外,更有系統的在展場中,教育一眾老外如何拆字造字,細心程度,連如何手執毛筆亦照顧到,令人感動不己。其實,發展下去,有全盤系統的「新英文書法」隨時可註冊專利,發展成一門企業。
回到沙田現場,時值黃昏,徐冰的「馬照跑」剛好亮起。老實說,人造石的外貌及發亮的字體,令賣相相當討好,加上文中的馬匹名稱,跟沙田馬場可謂有所呼應,總結下來,徐老板可謂相當稱職。
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把「新英文書法」放置在沙田﹖當年於美國發表「新英文書法」,在文化溶爐的紐約中,自然震撼中外。來到香港的沙田,意義上,此作品可能只是徐老板「新英文書法」這條line的其中一件作品,不過加上一些「沙田」元素。正如,老麥的「將軍漢堡」雖然有日式元素,但始終是漢堡包。
查實,去年回國,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的徐老板,早己離開了「新英文書法」系列。人到中年,五張幾,徐冰回首廿年前的「天書」,創作出人人讀懂,以圖示代替文字的「地書」。不過,作品是好是壞,仍然眾說紛紜。香港找他為沙田創作雕塑,從代表作之一「新英文書法」入手,似又無可厚,說到底,藝術名牌,ie.宣傳易。
話說回頭,「城市藝坊」其實何需強調「藝」﹖藝術should be fun,大家當它是一個供人拍照、嬉戲的地方,咪幾好。正如twins的《女人味》中提及︰「唔好諗得咁深」。
何妨雕塑由郭氏家族磅水,不用納稅人出資。不過,如果你「不幸」是新鴻基的股東,咪當幫自己商場宣傳,或者做下善事,或者整靚個goodwill…….理由你揀啦,不過小小錢,唔係咁都計吓。
王維基︰香港價值的最後反擊 (失敗)
看著他不斷對新聞部施壓,包括批評亞記主播的粧容及衣著,又質疑新聞開支大等等,究竟呢條友係咪咁自大呀﹖
唯另一方面,我跟同版的「愛得蒙多」在他上台當日,卻正密謀sell橋,所以無論他有多囂張,我們其實又暗地裡對他抱著希望。
王維基代表的是香港集體共識中認同及推崇的人格價值︰「smart」、「世界仔」、「叻」、「識搵機會」。當然還包括在李嘉誠故事中發揚光大的(白手興家)精神。
「丟架論」自居,打著奧巴馬式的「change」旗幟,王維基除了改革百年病店亞視外,更重要,這次是一次重新尋回香港定位的行動。
如果這位香港摩西自比李鴻章是可以成立的話,那麼當年的八國聯軍來到二OO八年,就是來自「內地」,以經濟改變意識形態的強大力量。當年變革失敗有賴幽禁光緒,廢除新政的慈禧太后。來到二OO八年,幽禁的王維基是誰﹖
「溫家寶昨日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曾蔭權……當總理提到支持香港措施時,曾特首即時拿出筆記本和筆,記下總理的說話,並說「我一定小心聽清楚」,並回去馬上安排落實各項措施的時間表。」
- 摘自十二月二十日明報「溫總高調挺曾蔭權施政」一文
曾特首化主動為被動,化行動為聽清楚,難怪王維基旗幟鮮明的「維新運動」會失敗告終。
這是二OO八年最令香港人哀傷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