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故事,沒有logic,只有對視覺,對身體語言的追求。
從來對舞蹈沒有好感,因為「無野講」。但今天晚上,林懷民帶領的雲門舞集,再一次讓我改觀。
林懷民,你好野!!!
《白》1、2、3。
太美了。
在數塊長條形白布前起跳的,是八年前的《白1》,是水月式的靜態舞蹈。加上吹笛舞者穿插其中,締造《竹夢》式的意境,在西方主導的現代舞中,雲門再次呈現屬於中國的獨特美學姿態。
而去年的《白2》,則以萬黑叢中一條白為舞台設置,讓穿上白衣舞者,在舞台上跳出對白光的純美追求。無論是打開前幕時,將黑色的布材,以不規則的方式掛在舞台中間,呈現獨特的形態美,抑或是剪影式的燈光設計,又或是舞者的剪影在拉扯地版上的間線,製造出如同織網的效果,這一切、一切,均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而舞者的舞蹈語言,則以充滿勁力的肢體,表現出接近《狂草》,卻更見自由奔放的舞蹈特色。從《白2》中,我們可見溶合太極、拳術及現代舞語言的雲門式訓練更見成熟。
而《白3》與《白2》相反,去掉所有舞台及燈光設置,以純白色的舞台,世界燈,讓雲門的舞者盡情跳舞,而權代敦彥的音樂,亦適時地給予《白3》一種略帶嚴峻及緊張的氛圍,緊扣觀眾的情緒。
舞者的肢體,此起彼落,互相牽引,那種節奏令人眩目,令我重拾前年在台北看《狂草》時的進入狀態,身體不期然的跟著舞者而轉動。很捧的一種體驗。
記得,前年往台灣訪問林懷民時,他說,他現在這個年幾,就是愛美、純粹的美。沒有追求早前的社會性,追求什麼意義。美,就是全部。《白》三部曲正是如此。
美不單在於肢體上,更重要的是整個意境的營造。而這種空靈的美,正是雲門的招牌特色,美學上與中國傳統山水畫及詩詞相通,是東方美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