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18, 2010
衛理與妙恩:畢業展
星期日的中環是衛理的樂園,冷靜觀察、解構每一個擦身而過的人,為他帶來無窮的滿足感,面上掛著一種三十出頭的金融精英常見的自負。他穿著Y3,逛了兩個多小時畫廊,眼睛有點疲勞,遂在一間咖啡店坐下來。這時,隔壁的女子進入了他的眼簾,吸引他注意的,不是她的容貌,是她手上的一本書。
衛理︰原來你是豐子愷的fans。
妙恩︰哦。(妙恩抬起頭,懊惱著此陌生男子的搭訕)
衛理︰你不覺得成名於民國初年,以水墨漫畫創作的豐子愷,跟這裡格格不入嗎?我指荷李活道一帶的畫廊。對不起,我沒自我介紹,我叫衛理。
妙恩︰我好像沒有問你的名字。而且,我喜歡豐子愷,才不理他是否跟這裡搭配。
(衛理雖然狠狠的被寸,倒覺得這個女子有點意思。)
衛理︰沒錯,「我喜歡」的確最重要。不過,理性客觀分析亦是了解事物的其中一個途徑。
妙恩︰哈,別傻了,理性分析就不會是客觀的了。而且豐子愷的漫畫風格,相比這一帶旳卡漫作品,顯得更含蓄,意味更深長,說起來,可以算是他們的師祖。
(衛理心想,這女子總是不讓人,倒有點激起他的興趣。)
衛理︰By the way,你有沒有去看最近的藝術系畢業生展覽?
妙恩︰有呀。
衛理︰不過,今年的畢業展好像令人有點失望。我對橋頭堡中大滿是期待,但是……
妙恩︰其實,這是如何看的問題,畢業展始終是畢業展,與其著眼於令你失望的作品,為何不欣賞那些令你感興趣的呢?例如中大學位畢業生楊霖潔的〈虹衣裝〉,她也許沒有想到,但我卻很喜歡她將衣物摺成一個特定小正方形,並垂直地排成一條彩虹,我覺得這裡面,有點……有點……變態!
衛理︰我覺得限定衣物於一個小正方的存在,是一種都市強迫症的反映,其實是對香港社會壓力的一種顯示,不論是住屋,還是更廣義的政治上。我也很喜歡。
妙恩︰我沒有你這樣想,但,你這樣說,倒是真的。
(衛理勝了這回合,臉上不禁展現了笑容。)
妙恩︰我還很喜歡碩士學位嚴瑞芳同學的〈還剩下的〉。她借展出她已故父母的遺物,附以親撰的散文,追憶了父母零碎的印象,也表達了對他們既熟悉又不可親的感覺。作品充滿動人細碎的片段,塑造父母的,可以是封存已久的衣物,可以是一張全家幅照片,亦可以是父親剩下的錢幣。還有,嚴同學的文字真的很優美,對於喜歡文字的我,真的很感動!
衛理︰嚴同學的作品很個人化,亦帶著濃烈的情感。雖然,我不確定這樣的藝術表達方式,但我覺得作品很完整。
妙恩︰我覺得你給自己太多框框了,我很感謝嚴同學給予我情感上的交流,我覺得她已經成功了。
衛理︰對,另外,不得不提學士畢業生劉彥韜的〈God Wills It〉,他以古典主義歷史畫的方法,畫了一張疑似十字軍的作品,寫實風格在一眾中大同學間頗為突出,但它出現在2010年的香港中文大學,卻令人摸不著頭腦。
妙恩︰哈,可能他一心著重或沉迷表現繪畫,於他是很純粹,什麼題材對他來說都無所謂,你要求他題材與時代配合,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衛理︰哈,那是現在藝術的問題。對,浸會的畢業展,你又覺得怎樣?我個人比較欣賞浸大近年的畢業生,特別是一些搞觀念藝術或是行為藝術的,今屆,我更發現有更多作品觸及社會及政治面向。
妙恩︰你一定是說伍啟豪的〈影像編者〉!
衛理︰對,他從街上收集被破壞的政治人物宣傳橫額,然後為它們進行修補。
妙恩︰從錄像中,我們還看到他為那些橫額「洗澡」,好正。
衛理︰我一直不明白破壞這些橫額的人背後的憤怒,伍啟豪做的,除了展示了這班香港人的憤怒,亦間接戲謔了香港的政治現實。
妙恩︰好玄呀,我才不管這些呢。我覺得伍氏對面的何祖怡創作的錄像作品,非常出位。他引領了一班同學,在街上玩起遊戲,例如於馬路交匯處中,玩起打井,或者以街邊的柱子玩拋圈遊戲,看得我心花怒放。
衛理︰我覺得觀看的快感,來自他將公共空間變成他自己遊戲的私人空間,這其中的顛覆,其實來自近年,香港公共空間收窄,香港人無法話事的傾向有關,所以我覺得這件作品真的回應了香港的社會生態。
妙恩︰我也很喜歡陳靖豐的〈一人前〉,很感性,作品雖然叫一人食飯,但他在展場重現的飯桌,卻有兩個座位,作品在虛空的展場中,令我懷念那些跟我食飯的人,很有趣。
衛理︰我也留意了這件作品,但我覺得作品的系統不很清晰,不過,這不重要吧。
妙恩︰對,似乎你終於get到藝術是什麼了,哈哈,藝術是很個人的,雖然有它的客觀標準,但最重要是你感覺到什麼。
衛理︰哈,我還是比較喜歡分析。
妙恩︰看來還是跟你對不了嘴,我要走了。By the way,禮貌上,應該介紹一下自己,我叫妙恩。
衛理︰哈,你想我們有沒有機會再互相了解一下,也許分歧不是你想像中的多。
妙恩︰哈,跟老土的人,一般分歧較大,anyway,有機會再見吧。
(看著妙恩離開,衛理笑了笑。)
published on 15 Aug 2010 at Wen Wei Po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8/15/YC1008150003.htm
星期三, 7月 07, 2010
究竟有沒有「香港式」的離婚﹖
集合了戲劇界多位重量級演員,特別是久未露面的羅冠蘭及頗具羅冠蘭影子的邵美君同台演出,實屬難得,難怪未開演已加場連連。實際上,羅冠蘭及邵美君的確沒有令人失望,特別是後者飾演一位欲向丈夫申請離婚的太太,在最後一場獲悉丈夫意外去世的高潮戲中,表現可謂淋漓盡致。其他演員的整體演出亦保持高水準。
《香港式離婚》是編劇黃詠詩第一套於香港藝術節發表的作品,與黃氏以往的親情三部曲及多套舞台獨腳戲不同,黃這次以一個很中產的包裝,去講述一個關於婚姻、愛情、家庭及成長的故事,其中偷情的橋段令人想起黃編寫的電影劇本《公主復仇記》。女主角Emily(黃慧慈飾)為一見習律師,與律師行的男老細CK(李鎮洲飾)發生曖昧的關係,及後CK的妻子Laura,同時亦是律師行另一老細,於家中發現Emily的耳環,引發離婚危機,亦迫令CK及Laura再次審視兩人的關係。同一時間,梁太的副線,則提供了另一角度去看婚姻(即梁太對婚姻的報復及功利看法,及其最終發現對其丈夫始終有的愛意)。
劇中可以玩味的設計很多,例如充滿控制慾的Laura(或是正如劇中人所言︰洪水猛獸)與探戈拍檔(由梁祖堯飾)的靈魂對話,揭示了一個中年女性端莊外表下的真性情;讓人一窺離婚訴訟荒謬的工作會議;在一個由謊言構成的科技港的一場攤牌戲等等。可見編劇的用心經營,如果大家不嫌太過用心的話。
不過,筆下角色的對白焦點總是眾多及游移,要涵括的角度好像太多,往住未及深刻的發拓,已教人移開注視的目光。但她永遠關注筆下人物的生存狀況及他們的靈魂出口,而他們亦總是說詩化的語言,在一個又一個的場景中,以比喻、自嘲的眼神看生命的流逝。無可奈何,這是現代人的無奈,亦是黃氏作品中難能可貴的文學性,與西方現實主義戲劇一脈相承。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佈景,在被誇大的檯面上,放置了一堆又一堆的文件,是律師行過分理性的呈現,亦是對婚姻契約性的反思。特別在梁太推倒辦公室文件、明白自己的愛意的一場中,起到了象徵的作用。在此,佈景與戲劇進行了另一層次的交流,絕對是觀眾樂意下場玩的一場智力遊戲。
《香港式離婚》於香港藝術節中發表是合適的平台,我們找到香港戲劇中少見的中產生活、專業人士。我相信戲劇最大的觀眾群正是對本土電視失去期望,寧願看美、日劇集的人士。在相對僵化的影視界中,我相信劇場能夠孕育一班真正回應香港人,甚至所有中國人的戲劇工作者。
原刊於文匯報五月廿三日
星期日, 5月 02, 2010
星期一, 8月 17, 2009
筲官時光
編輯來郵,叫我在舊生報中,說說現在的近況,近況索然,反而有興趣跟大家敍敍舊,講講在筲官的日子。
我想,我的中學光陰沒有明顯的高潮,亦沒有興奮點,更找不到日本青春漫畫中,令人不禁奔往的夕陽(別笑,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很嚮往這個)。我不是尖子,當然亦不是攪事份子(其實筲官的同學仔普遍也很乖),成績中上,不太突出,亦不算太差。
我想,跟大部份的你、我、他一樣,青春是那來浪費的,套句潮語︰hea也。除了大家共同奮鬥或經歷的會考或A Level外,大家最大的分別,可能就是選擇 hea的地點及事件。
Hea可說是中學時光的精華所在,而且,通常是上課以外的時間,尤其是lunch及放學後。我記得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迷上了美國流行音樂,特別是 R and B(都是因為channel V),有時是鄉謠(天,怎麼一個香港中學生會聽德州音樂﹖), 每天晚上的高潮便是用headphone聽cd,一張cd可以不停聽它一個月,英文都不自覺的-- 勁咗。
為了能夠持續進行(買cd)這神聖的行為,我甘願十六元的大家樂飯錢中的十一元省下,用五元在陰雨操場的小食部,買三文治裹腹,把錢省下。從這事看來,小弟對精神的要求凌駕在食慾的要求上,似乎從青春期開始已見端倪。
現在聽音樂,似乎已經不再神聖,一張CD聽它五次已經很多,更枉論閉眼細意欣賞,這種「頭等艙」享受,似乎離我愈來愈遠,換來的是「經濟艙」式的即食即棄消費模式,一片片的CD,換成摸不到、看不到的電子檔案。
有人說,時間不等人,不過,究竟是你追趕時間,抑或時間追趕你,或者,追來追去的,只有人。
也許是時候,慢活一下,重回筲官時光。
(黑莓手機的紅燈剛閃了一下。)
星期一, 8月 10, 2009
星期四, 8月 06, 2009
星期二, 8月 04, 2009
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製造世界」展覽分別於Arsenale 及Giardini 兩個地方舉行,顧名思義,Arsenale前身是兵工廠,空間闊大,極適合展示大型裝置作品。會場的第一件作品注定給你震撼︰來自巴西Lygia Pape於二OO二年創作的《Web #I,C》,作品於藝術家去世前兩年創作的,是她晚年的代表作。金絲組成方型柱體,從天花版傾瀉而下,在黝黑的房間裡,燈光讓金絲若隱若現。雖然Pape認為藝術不應表達什麼主張,但作品尤如神光降臨,編織了藝術家自己的世界觀,正好與主題呼應,難怪得到今年雙年展特別頒發的「重製世界獎」。
Aleksandra Mir的一百萬張「威尼斯」的名信片
Paul Chan的《Sade for Sade’s Sake》
John Baldessari「包起」Giardini
新加坡館的Ming Wong
日期︰即日至十一月廿二日
地點︰威尼斯Arsenale 及Giardini
票價︰十八歐元